
聚集國力。《管子·霸言》:“夫摶國不在敦古,治世不在善攻,霸王不在成曲。” 尹知章 注:“摶,聚也。”
“抟國”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抟國”讀作tuán guó,核心含義為“聚集國力”。其中“抟”(tuán)意為“聚集、凝聚”,“國”指國家或國力。
文獻來源
該詞最早見于《管子·霸言》:“夫抟國不在敦古,治世不在善攻,霸王不在成曲。”
漢代學者尹知章注解:“抟,聚也”,即強調通過凝聚國力實現國家強盛。
語境分析
在《管子》的治國思想中,“抟國”與“敦古”(遵循舊制)形成對比,主張統治者應注重整合資源、集中力量,而非單純依賴傳統或軍事擴張。
引申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治理國家,統一天下”,這一說法可能結合了“抟”的凝聚之意與“國”的宏觀概念,但需注意這是基于語境的擴展,并非原始文獻直接定義。
相關詞彙
“抟國”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用于學術讨論或古文研究。其核心思想(如集中資源、強化國力)仍可引申至管理學或國家戰略領域。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管子》原文或權威注疏(如、3、5)。
抟國,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們親密地擁抱在一起,以示忠誠、團結和友愛。這個詞具有積極的意義,強調團結合作和親密關系的重要性。
抟國的拆分部首是手部(扌)和辰部(辰),它們分别位于左邊和右邊。抟國的總筆畫數為10畫。
抟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這部古代文獻中,是中國古代晉國的一個國名。在文化交流中,人們使用抟國這個詞來表達團結、友愛和親密的意義。
抟國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摶國」。
在古代,抟國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在篆書時期,抟國的字形為「毟」字加上「國」字的邊框。而在隸書時期,抟國的字形則更接近今天的形狀,隻是筆畫順序略有調整。
1. 他們抟國在一起,共同前進。
2. 這個團隊抟國合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 在困難時期,大家抟國一心,共渡難關。
1. 抟國友誼
2. 抟國合作
3. 抟國關系
1. 攜手合作
2. 團結一心
3. 友好合作
1. 分崩離析
2. 疏離
3. 不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