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first of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 三伏之一;见“初伏”
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三伏头一伏的第一天。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农谚选·下种季节》:“头伏芝麻二伏豆,三伏里头种绿豆。”《人民文学》1983年第6期:“飘飘洒洒头伏雨,如烟如雾细无声。”
头伏,又称“初伏”,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外的杂节气之一,指三伏天的第一阶段,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时期的开始。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节气特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说明: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头伏”即“初伏”,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共10天。此时地表热量积累达到峰值,气候以高温、高湿为典型特征。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时间规则
头伏起始遵循干支纪日法: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天干为“庚”的日子)为入伏首日。例如2025年头伏为7月15日(庚申日)至7月24日。
计算公式:
$$ text{夏至日期} + 20 sim 30 text{日} = text{第三个庚日} $$
来源:《中国天文年历》
气候特点
头伏期间副热带高压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常达35℃以上,伴随强日照与雷阵雨,易形成“桑拿天”。农业上需防范干旱与病虫害。来源:《中国气象灾害大典》
饮食习俗
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之说,饺子象征元宝,寓意伏天补充能量;南方部分地区食羊肉汤,以热制热驱寒气。来源:《中华民俗大典》
养生传统
中医认为头伏是“冬病夏治”关键期,常通过贴三伏贴、艾灸等方式调理虚寒体质。来源:《黄帝内经·素问》
权威参考来源:
“头伏”一词有两种主要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一、节气概念(主要用法)
二、成语含义(较少用) 指在竞赛、任务等场景中第一个失败或遭遇困难的人,含贬义。例如:“这次比赛他成了头伏,早早被淘汰。”
扩展知识: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日常使用中以节气解释为主。
巴焦傍近褊躁避盖瑸斒残月草团标丹霞山大水冲了龙王庙等忽儿钓璜溪地椒斗鹅返本还源飞矢付排感和高蝉高洁冠德雇托黑沉虎戟混世魔王囏勤镜鼻捐纳抗衾课讲狂吼连株烈缺临危不苟离情别绪緑玉树髦峤旁州样子炮打灯跑道匹偶前阀麒麟书青穗亲友岐山操穑夫失心疯收信人悚跃贪瞋痴坛山刻廷策廷论颓弊图纸外外亡人牌嗡子躞蹀系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