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祭典的意思、祭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祭典的解釋

(1).古代記載有關祭祀制度的典籍,如《禮經》等。《國語·楚語上》:“祭典有之曰:‘國君有太牢,大夫有羊饋,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魚炙之薦。’”《漢書·律曆志下》:“《祭典》曰:‘ 共工氏 伯九域。’” 顔師古 注:“《祭典》《禮經》《祭法》也。”《孔子家語·廟制》:“祭典雲:‘昔 有虞氏 祖 顓頊 而宗 堯 。’”按,此句見今《禮記·祭法》

(2).古代祭祀專書亦有以“祭典”命名者,如《隋書·經籍志一》著錄 晉 範汪 撰《祭典》三卷。

(3).祀典。祭祀的禮儀法度。《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命樂正入學習舞,乃脩祭典。” 孔穎達 疏:“當脩祀典及祭山川之事。”《隋書·音樂志下》:“肅祭典,協良辰。具嘉薦,俟皇臻。”《舊唐書·音樂志三》:“坎澤祠容備舉,坤壇祭典爰伸。” 吳組缃 《山洪》十一:“他們正在跪拜。祭典到了最後的節目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祭典”一詞的含義可從曆史文獻和現代應用兩個維度解析,具體如下:

一、基本定義

祭典是以宗教或傳統文化為核心的活動,通常以紀念神靈、先祖或重要曆史事件為目的。其形式包括祭祀儀式、音樂舞蹈表演、祈禱等,并具有強烈的文化凝聚功能。例如日本的神社祭典融合了神話、民俗和地方特色,成為社區交流的重要載體。

二、古代文獻中的釋義

  1. 祭祀典籍:指記載祭祀制度的古代文獻,如《禮經》《祭法》等。《國語·楚語上》提到“祭典有之曰:‘國君有太牢……’”,表明其作為禮儀規範的功能。
  2. 祭祀專書:曆史上存在以“祭典”命名的專著,如晉代範汪撰寫的三卷《祭典》(《隋書·經籍志》記載)。
  3. 禮儀法度:指具體的祭祀流程與規則,如《禮記·月令》中“修祭典”即指調整祭祀儀式的規範。

三、現代應用與文化意義

現代祭典多表現為民俗節慶活動,如日本的盂蘭盆節、台灣的中元普渡等,既保留傳統宗教色彩,又融入地方文化元素,成為促進社區認同和旅遊發展的重要形式。

四、與“祭奠”的區别

祭典側重群體性的儀式活動或文獻典籍,而祭奠特指對逝者的悼念儀式(如掃墓、追思會),兩者目的和對象不同。

擴展說明

日語中“祭典”(さいてん)還可引申為大型慶典,如體育賽事或文化節(例:奧運會被稱為“體育的祭典”)。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文獻考據和現代社會實例,涵蓋該詞的多重含義及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二

祭典

祭典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舉辦慶祝活動或宗教儀式。該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左邊是示字辶,右邊是真字示,示字辶表示人走路或行走的象形,真字示表示本意為感覺、感知等。祭典的拼音為jì diǎn,共有四個筆畫。

來源

祭典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信仰和人們的崇拜。古人為了表達對神靈或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會舉行莊重的祭典儀式,以期獲得保佑和祝福。

繁體

繁體字“祭典”為「祭典」,保留了原來的意思和拆分部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祭典”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古代書法作品中,祭典一詞的字形可能稍有變化,但整體仍然保持了示辶和示字示的結構。

例句

1. 這個村莊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祭典,來祈求豐收和平安。

2. 老人們非常重視祭典儀式,他們将這視為傳統和文化的重要表達。

組詞

慶祝、宗教、儀式、崇拜、敬意、感恩、保佑、祝福。

近義詞

慶典、典禮、慶祝活動、慶賀等。

反義詞

平凡、普通、日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