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已的意思、但已的詳細解釋
但已的解釋
僅此而已。謂不複深究或就此了事。《漢書·淮陽獻王劉欽傳》:“縱不伏誅,必蒙遷削貶黜之罪,未有但已者也。” 宋 陳亮 《又乙巳春書》之一:“理之所在,豈宜如此但已,願更一言也。”《明史·何喬新傳》:“歲大饑,故事,振貸迄秋止, 喬新 曰:‘止於秋,謂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振至明年麥熟乃止。”
詞語分解
- 但的解釋 但 à 隻,僅,隻是:但願如此。但凡(凡是,隻要是)。但分(隻要)。 不過,可是:工作雖辛苦,但沒有叫苦的。 徒然:“何但遠走,亡匿于幕北苦寒無水草之地為?” 姓。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已的解釋 已 ǐ 止,罷了:學不可以已。死而後已。 表示過去:已經。事已至此。已往。業已。 後來,過了一些時間,不多時:已忽不見。 太,過:不為已甚。 古同“以”。 未 筆畫數:; 部首:己;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但已"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詞語組合,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主要出現在古籍或仿古語境中。其含義可以從構成它的兩個字分别理解,再綜合其組合意義:
-
"但"的含義:
- 核心義項是表示轉折,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但是”、“不過”、“隻是”。
- 在古代漢語中,“但”還可表示僅、隻的意思,強調範圍或程度的有限性。例如:“但願人長久”(蘇轼《水調歌頭》)中的“但”就是“隻”的意思。
-
"已"的含義:
- 核心義項是表示動作、狀态的完成或結束,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已經”。
- 在句末,“已”常作為語氣助詞,表示肯定、限止或感歎的語氣,相當于“了”、“而已”、“罷了”。例如:“如此而已”(《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已”就是“罷了”的意思。
-
"但已"的組合含義:
- 當“但已”連用時,其核心意義通常落在“已”作為句末語氣助詞的用法上,并結合“但”的“僅、隻”義。
- 主要含義是表示限止、僅此而已的語氣,相當于“罷了”、“而已”、“就這樣了”。 它強調事情僅限于某種情況或程度,沒有更多或更進一步的内容或意義。
- 其中“但”可以理解為“僅”、“隻”,而“已”則是加強這種限止語氣的助詞。
- 有時也隱含輕微的轉折意味(來自“但”的轉折義),表示雖然如此,但也僅止于此。
例句解析:
- 古籍例句(需注意語境):
- 例如在《史記》、《漢書》等古籍中,可能會出現類似“如此但已”的結構(具體篇章需查證),其意大緻為“不過如此罷了”、“僅此而已”。
- 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解釋某些字時,可能會用到“但雲...但已”這樣的表述,意思是“隻說...(就)罷了”,強調解釋的簡潔或限定範圍。
- 現代仿古或特定語境例句:
- “此事不必深究,知錯但已。” (這件事不必深究,知道錯了就行了/罷了。)
- “其言雖善,然空談但已。” (他的話雖然好,但隻是空談罷了。)
“但已”是一個文言虛詞組合,主要用作句末語氣詞,表示限止、僅此而已的意思,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罷了”、“而已”。它強調所述内容僅限于某種程度或範圍,沒有更多延伸或深意,有時略帶轉折意味。理解它的關鍵在于把握“但”的“僅、隻”義和“已”的句末限止語氣助詞功能。
引用參考:
- 關于“但”的釋義,參考了《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以及王力《古代漢語》(常用詞部分)。
- 關于“已”的釋義及句末語氣助詞用法,參考了《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以及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
- 對“但已”組合用法的理解,綜合了古代漢語語法著作(如上述《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中對類似虛詞連用現象的分析,并結合古籍語料(如《史記》、《漢書》選段及清人注疏)中的實際用例進行歸納。
網絡擴展解釋
“但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
基本釋義
“但已”指“僅此而已”,表示不再深究或就此了事,帶有“空然而止”“就此罷休”的含義。例如《漢書》中“未有但已者也”即強調不會輕易了結(、)。
-
來源與解析
- 詞源:最早見于《漢書·淮陽憲王欽傳》,顔師古注:“但,徒也;已,止也”,即“徒然而止”或“僅止于此”。
- 語義擴展:後世如宋代陳亮《又乙巳春書》中“豈宜如此但已”,強調對既有狀态的不滿或終結()。
-
用法舉例
- 古代文獻:常用于否定句,如“未有但已者”表示“不會就此罷休”。
- 現代適用:多用于書面語,如“此事不可但已”,意為需進一步處理(、)。
“但已”核心含義是終止當前狀态且不進一步行動,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餲饐拌命抱怨雪恥本初子午線辨敏邊缺博麗部單崇愛村釀存項得濟疊蘿花東虢藩翰府望趕趁格論廣座股指捍隔堅林腳氣斤兩鈞天奏略圖率易毛瑟命禾螟螣磨盤木舶弄法盆溢溥鬯錢席喬男女起今青蠅點璧蜷蹜曲别針忍笑驲遞三頭不辨兩僧制詩籌食甘寝甯事極時移世異死産絲綢之路私譴貪求無猒绹絞桃色天牧誤绐香雲鹹與維新下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