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脩我矛戟。” 鄭玄 箋:“澤,褻衣近污垢。”後以“同澤”用于軍人相稱或借指軍中共事。 清 孫枝蔚 《北山》詩:“山中還仗義,同澤見斯人……戰士從來苦,誰曾達紫宸!”中國近代史料叢刊《辛亥革命·關于南北議和的清方檔案》:“我輩同澤有年,敢不忠告?”
“同澤”一詞源自《詩經·秦風·無衣》,本義指軍人共享衣物,後引申為軍人互助或共同作戰的情誼。以下是詳細解釋:
來源與本義
出自《詩經·秦風·無衣》的“豈曰無衣,與子同澤”,其中“澤”通“襗”,指貼身内衣。詩句通過共享衣物的意象,表達士兵間的團結與共患難精神。
引申含義
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了古代軍人的集體主義精神,如鄭玄箋注提到“澤”為近污垢的亵衣,進一步凸顯士兵在艱苦環境下同甘共苦的意志。後世文學中也用此詞渲染悲壯氛圍,例如描述戰友情誼激發血性沖鋒的場景。
現代應用
如今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表達對軍人團結精神的贊頌,或作為人名(如“同澤”寓意合作與恩澤),但需結合具體場景理解。
“同澤”從具體衣物共享的描寫,升華為軍人精神的象征,是中華文化中團結與犧牲精神的典型詞彙。
同澤(tóng zé)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意思是同處一瀾澤之中,比喻志趣相同,情感相投,能夠互相理解和支持。
同字的部首是口,澤字的部首是水。同字共有6個筆畫,澤字共有8個筆畫。
同澤二字是由《周易·坤卦》所引發,其中坤卦又稱為澤地剝(澤地剝卦),意味着澤險地易。該詞在《字林》一書中有記載,為古代成語和人名的一部分也非常常見。在繁體字中,同澤的寫法是「同澤」。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同字有一種寫法是圖案的「五仁」,澤字也有一種特殊的寫法是「可」字的右半部分。
1. 他們是同澤之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互相幫助和理解。
2. 我們以前是同澤關系,現在卻有些疏遠了。
1. 同輩(與自己年齡相同的人)
2. 澤國(指水草豐美的國家)
3. 同好(志趣相同的人)
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心靈相通
背道而馳、勢如水火、水火不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