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邪曲;不合正道。《管子·形勢解》:“亂主淫佚邪枉,日為無道,至於滅亡,而不自知也。” 漢 王符 《潛夫論·潛歎》:“故正義之士與邪枉之人不兩立。”
(2).指奸邪的人。《後漢書·黨锢傳序》:“自是正直廢放,邪枉熾結。”《宋書·蔡廓傳》:“ 高祖 以 廓 剛直,不容邪枉,補禦史中丞。” 明 何景明 《上楊邃庵書》:“奬拔廉直,沮抑邪枉。”
“邪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邪曲;不合正道
指行為或思想偏離正軌,帶有不正當、扭曲的傾向。例如《管子·形勢解》提到“亂主淫佚邪枉,日為無道”,強調統治者若放縱邪曲,将導緻滅亡。漢代王符《潛夫論》也提到“正義之士與邪枉之人不兩立”,進一步體現其與“正義”的對立性。
指奸邪之人
用于代稱品行不端、心術不正的個體。如《後漢書·黨锢傳序》中“邪枉熾結”描述奸邪勢力聚集,明代何景明《上楊邃庵書》則主張“沮抑邪枉”,即抑制奸邪之輩。
“邪枉”兼具抽象概念(不合正道)與具象指代(奸邪之人)的雙重含義,常見于古典文獻中批判道德或政治上的失範現象。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管子》《後漢書》等典籍原文。
「邪枉」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為不正當的、不公平的、不合理的。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邪」、「枉」。其中,「邪」部的拆分部首為「廠」,筆畫數為4;「枉」部的拆分部首為「木」,筆畫數為9。
「邪枉」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的使用。在古代,「邪」的意思是指違背正道、不正當的,而「枉」的意思是曲折、彎曲。所以,「邪枉」的意思就是違背正道、不正當的行為或思想。
在繁體字中,「邪枉」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沒有區别。
在古時候,「邪」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相同,都是「邪」字,沒有改變。而「枉」的古代漢字寫法為「彍」,它多用于楚國文字和大篆,現已不再使用。
以下是一些關于「邪枉」的例句:
1. 世上本沒有邪枉的事,隻有人們的主觀判斷使然。
2. 這個決定對他太邪枉了,他應該得到更公正的對待。
3. 公正審判可以避免邪枉的判決。
「邪枉」的一些組詞包括:
1. 邪惡:表示不正當、不道德的行為或思想。
2. 邪教:指邪惡的宗教組織或邪惡的宗教思想。
3. 枉法:指違背法律規定、不公正行使法律權力。
「邪枉」的一些近義詞包括:
1. 歪曲:表示故意改變事物的本意或原來的狀态。
2. 不公:指不公正、不合理的。
3. 不當:指不適宜、不合理的。
「邪枉」的一些反義詞包括:
1. 公正:指按照正義、法律公平處理事物。
2. 正當:指符合道義、法律的合理、合法的。
3. 公平:指平等、公正對待,沒有偏袒和偏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