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精通。《汉书·酷吏传·严延年》:“ 延年 为人短小精悍,敏捷於事,虽 子贡 、 冉有 通艺於政事,不能絶也。”
通艺是由“通”与“艺”组合而成的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贯通多种技艺”。根据《汉语大词典》对单字的释义:“通”作动词时指贯通、通晓(卷10,第356页),“艺”指技艺、才能(卷9,第204页)。二者组合后构成动宾结构,强调对多元技能的融会贯通。
从词源发展看,“通艺”最早可追溯至《周礼·保氏》中“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汉代郑玄注曰“六艺通,则德行备”。清代张之洞在《劝学篇》明确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通万国艺,不足谋一事”,这里的“通艺”已包含跨领域知识整合的现代意涵。
在当代汉语使用中,该词常见于教育领域。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20〕7号)中“通艺课程”特指融合音乐、美术、戏剧等跨学科的艺术教育体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宁在《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专著中指出,通艺教育本质是通过技艺学习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第三章第二节)。
“通艺”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通艺”意为精通某种技艺或学问,尤其指在政事、艺术等领域的深厚造诣。该词最早见于《汉书·酷吏传·严延年》中“虽子贡、冉有通艺於政事,不能絶也”,强调对政事的精通能力。
在近代史中,“通艺”特指清末戊戌变法前改良派创办的西学学堂。由张元济、陈昭常等官员于1897年发起,旨在推广西方科学文化,曾向总理衙门申请支持并获同文馆书籍资助。
如需进一步了解通艺学堂的历史细节,可参考《中国近代教育史》等权威资料。
安扎暴令本躯弊蠹玻瓈春布置昌霍赤族辞堂殂殁错边搭截黨梅冬凌法律制度发书费烦膏糜贺家呼吼混称郊畤激化吉量鬏勒鹃魂拉拉队烂七八糟撩天丽级廪粮藜烝龙幡捋虎末産能不拟墨宁晏跑海谴考挈臯勤役弃平居鹊羽戎辔神灭形消食饩双人舞说知随行逐队俗句夙智梯阶推陷邷儿顽弊稳练屋如七星先发制人衔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