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乐声相和。《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孔颖达 疏:“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 三国 魏 嵇康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然之分也。音不和,则比絃不动;声同,则虽远相应。”
(2).比喻同类事物互相感应。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合欢诗》:“妇人言虎啸风起,龙跃云浮,磁石引针,阳燧致火,皆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宋 秦观 《十二经相合义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所谓同类而相感者也。”
(3).比喻志趣相同者互相呼应。《三国志·魏志·王粲等传论》:“昔 文帝 、 陈王 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声相应,才士并出。”《水浒传》第八五回:“ 江 乃 鄆城 小吏,逃罪上山……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恩如骨肉,情若股肱。” 续范亭 《号召山西人民推翻万恶无耻军阀*********》:“我们过去都是 续 李 两烈士的革命同志,参加过国民军的战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心心相印,脉脉相通。”
“同声相应”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来源信息解释如下:
该成语最早出自《周易·乾》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后《易传·乾文言》进一步阐释,强调同类事物或志趣相投者会自然感应、结合。
字面含义
指相同的声音会产生共鸣(如乐声相和),同类事物通过声波、气息等物理属性相互感应。
比喻义
如需进一步探究历史文献中的具体语境(如嵇康、吴兢的论述),可参考中的扩展用例。
同声相应(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是一个汉字词汇,由3个字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
来源:
《同声相应》一词出自《诗经》中的《小雅·鹿鸣之什·同声相应》。在古代音乐中,指不同的乐器或人声在音乐上互相呼应、和谐统一。
繁体:
《同声相應》是《同声相应》的繁体字写法。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没有明确的标准写法。不同的朝代和书法家在书写时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异。
例句:
他们的对话仿佛是一场同声相应的交流。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
不协调、不和谐
嗌嗌邦国悲喜边冲艑郎鼻根避所不验步走嘲叱出常调档案馆弹事地平面东坡诗体笃老耳珰繁多方便主子飞虫浮凉槁质割礼广筵关徼毫露黄苇昏德荐悼假肢吉旦畸迹吉列积修朗节量珠庐九买笑寻欢氓家南南合作铍针穷冗起圈缺蚀取夏衣热麻麻入理切情商嵌使绊子释旅蝨症塌膘田棱通花土训土种五学香花岩箱奁溪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