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亡書的意思、亡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亡書的解釋

散失的書籍。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其後始除挾書之律,稍求亡書,招學士。” 宋 曾鞏 《文館》:“﹝ 太宗 ﹞又重亡書之購,而閭巷山林之藏,稍稍益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亡書(wáng shū)是漢語複合詞,由“亡”與“書”組合而成,需從字源、本義及引申義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 本義:逃亡、失去。《說文解字》釋為“逃也”,段玉裁注:“亡之本義為逃,今人但謂亡為死,非也。”
    • 引申義:
      • 遺失(如“亡羊補牢”);
      • 死亡(後起義,如《史記》“其民人亡”);
      • 消亡(如《論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的存亡觀)。
    • 本義:書寫、記錄。《說文解字》:“箸(著)也,從聿者聲。”指文字載體或文獻。
    • 引申義:書籍、文書(如《尚書》即“上古之書”)。

二、“亡書”的詞典釋義

結合字義,“亡書”在古漢語中有兩層核心含義:

  1. 散佚的書籍

    指因戰亂、災害或保管不善而失傳的文獻。如《漢書·藝文志》載:“秦燔典籍,漢興大收篇籍,而書缺簡脫。”後世稱此類佚失文獻為“亡書”。

    例:

    《晉書·荀勖傳》:“及得汲郡冢中古文竹書,诏勖撰次之,以為《中經》,列在秘書。時人謂之‘亡書複出’。”

  2. 宣告死亡的文書

    現代法律術語中,指法院宣告自然人死亡的判決書(如“宣告死亡判決書”),屬引申用法。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古代典籍

    • 《隋書·經籍志》多次提及戰亂導緻“亡書甚多”,特指典籍散佚。
    • 宋代鄭樵《通志·校雠略》專設“亡書之學”,研究佚籍輯錄方法。
  2. 現代辭書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收錄“亡書”詞條,釋義為“散失的書籍”。
    • 《現代漢語法律詞典》(法律出版社)将“宣告死亡”相關文書納入法律術語範疇。

參見

注:釋義綜合《說文解字》《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及曆代文獻用例,核心含義聚焦文獻散佚,現代法律用法屬特定場景引申。

網絡擴展解釋

“亡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亡書”指散失或遺失的書籍。其中“亡”意為“失去、丢失”,“書”即書籍。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因戰亂、政策(如焚書)等原因導緻典籍失傳的情況。例如唐韓愈提到“稍求亡書”,宋曾鞏也記載了朝廷“重亡書之購”的史實。

2.引申意義

在語境中,“亡書”可比喻知識的流失或文化的斷層。例如,形容某類學問因缺乏傳承而逐漸湮沒,或文獻資料未能保存完整的狀态。

3.曆史背景

“亡書”現象在中國古代尤為常見。例如秦代“挾書律”禁止私藏書籍,導緻大量典籍被毀;漢代以後,朝廷通過征集民間藏書、修複殘卷等方式試圖恢複這些“亡書”。

4.使用場景

5.示例引用


如需了解該詞的具體發音(wáng shū)、近反義詞或更多古文例證,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哀吊把都筆錠如意薜荔避舍博延參謀長疵品噉咽地理數據庫端粹渡荒放屁辣臊噶拉赓續鈎佩航迹橫熾黃童白叟豢擾蹇躄家塾本踦跛經官鏡清匶路課核科醮口數蘭奢兩劑骊靬麗句清詞靈休理所不容論命麋軀鬧叢叢腦力勞動前宵邛邛瑞露三避喪隕傷世身邊使用面積收案聳色泝溯訴語踏踧他室妄動吻噤烏呼仙闾下五旗喜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