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失的書籍。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其後始除挾書之律,稍求亡書,招學士。” 宋 曾鞏 《文館》:“﹝ 太宗 ﹞又重亡書之購,而閭巷山林之藏,稍稍益出。”
“亡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亡書”指散失或遺失的書籍。其中“亡”意為“失去、丢失”,“書”即書籍。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因戰亂、政策(如焚書)等原因導緻典籍失傳的情況。例如唐韓愈提到“稍求亡書”,宋曾鞏也記載了朝廷“重亡書之購”的史實。
在語境中,“亡書”可比喻知識的流失或文化的斷層。例如,形容某類學問因缺乏傳承而逐漸湮沒,或文獻資料未能保存完整的狀态。
“亡書”現象在中國古代尤為常見。例如秦代“挾書律”禁止私藏書籍,導緻大量典籍被毀;漢代以後,朝廷通過征集民間藏書、修複殘卷等方式試圖恢複這些“亡書”。
如需了解該詞的具體發音(wáng shū)、近反義詞或更多古文例證,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查字典等來源。
《亡書》是指失落或遺失的書籍。在古代文獻中,常常可以看到對亡書的描述,指的是因各種原因而失蹤或無法找到的重要文獻或書籍。
《亡書》其中的“亡”字,拆分時可分為外部的“亠”部和内部的“亡”部。其中“亠”為上部,表示頂蓋的意思;“亡”為下部,表示迷失或消逝的意思。
《書》字,可以拆解為“口”、“十”、“人”和“冖”部分。其中“口”表示嘴巴,代表聲音或語言;“十”表示圍繞,意味着文字的圍繞;“人”表示人物;“冖”表示冠蓋,表示文化或知識的覆蓋。
《亡書》一詞最早可追溯到《漢書·郭泰傳》中:“當漢不都邑,功業相繼,然不過斯數人耳。雖蓋世之才,子厚特為有盛名。學道之士尤多寫《亡書》,各陳其事。” 該詞在這裡指代了一些重要的書籍因種種原因而失去或無法找到。此後,《亡書》一詞逐漸成為文人雅緻的詞彙,用以描述各種失傳或失蹤的重要文獻。
《亡書》的繁體字為「亡書」,在日本常常被用于描述傳世文獻中一些失傳的重要書籍。
在古代,由于漢字寫法的多樣性,對于《亡書》這一詞彙的寫法也有所不同。其中較為常見的寫法有「亡書」、「亡書」、「亡籍」等。
1. 遺憾的是,由于曆史的殘缺,許多重要的古代文獻成為了《亡書》。
2. 學者們緻力于挖掘、收集和研究那些被認為是《亡書》的文獻。
1. 《亡羊補牢》:指在損失發生後采取補救措施。
2. 《失物招領》:指發布失物信息,希望失主能夠看到并要回失物。
1. 失傳書籍
2. 失蹤文獻
存世書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