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ensibility;sympathy,fellow feeling]∶对某事(如另一人的感情)的觉察与同情感;亦指这种感情的表露
(2) [empathy]∶一种才能,往往指培养成的能与他人感情起共鸣的一种才能,而这种感情不必一定是悲伤
他所缺的不是同情心,而是使自己处于他人地位的那种能力
“同情心”是指个体对他人遭遇的苦难、困境或情感状态产生共鸣,并由此产生关怀、帮助意愿的心理品质。以下是详细解释:
情感共鸣
同情心的核心是能够感知他人的痛苦或需求,并产生情感上的共情。例如,看到他人因失去亲人而悲伤时,自己也会感到难过,这种情感联结是同情心的基础。
关怀与帮助的倾向
同情心不仅停留在情感层面,还会引发实际行动的意愿,如安慰、支持或提供物质帮助。例如,向受灾者捐款、主动倾听朋友的烦恼等行为,均源于同情心的驱动。
道德与伦理意义
在伦理学中,同情心被视为社会道德的重要基石。哲学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同情心是人类社会协作和利他行为的根源,促进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与同理心的区别
同理心(Empathy)强调“理解他人感受”,而同情心(Compassion)更侧重“因理解而产生帮助的愿望”。例如,医生对患者的同理心是理解其病痛,同情心则促使他们尽力救治。
心理学视角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情心与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相关,这种神经机制使人能“镜像”他人的情绪。同时,培养同情心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质量。
注意:同情心需区别于“怜悯”(Pity),后者可能隐含居高临下的态度,而真正的同情心建立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
同情心是指对他人遭遇困苦、痛苦或不幸时感到的怜悯、同情和关怀的情感。它是一种人类对于他人苦难的感受,并以此为出发点展现出对他人的理解、支持和善意。
同情心的部首是“心”,作为人类情感的象征。它的笔画数为4画。
《同情心》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史书《汉书》中。这个词用以描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关注、理解和帮助的情感。
繁体中文的“同情心”写作「同情心」。
古代汉字中的「同情心」写作「同伦然意」。
1. 他的同情心和善良使得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领导者。
2. 看到那个孩子失去家人后的悲痛,我感到无比的同情心。
1. 同情者
2. 同情病
3. 同情款待
1. 怜悯
2. 爱心
3. 同理心
1. 冷漠
2. 硬心肠
3. 无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