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僮讼的意思、僮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僮讼的解释

指民事诉讼。 南朝 梁 江淹 《后让太傅杨州牧表》:“及荷总任,二燿忽周。未能塞谤生民,获免僮讼,何盛勋之足题,詎深烈之可铭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僮讼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与法律文化背景进行解析。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历史典籍记载,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僮讼指古代社会中奴仆(僮)与主人之间因纠纷而引发的诉讼行为。其中:

因此,“僮讼”特指奴仆因权益受损(如虐待、克扣、人身侵害等)向官府控告主人,或主人因奴仆反抗、逃亡等行为提起的诉讼。这类诉讼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具有特殊性,常涉及“主仆名分”的法律冲突。


二、历史背景与法律依据

“僮讼”现象集中反映在唐宋至明清时期的律法中:

  1. 唐代:《唐律疏议·斗讼律》规定,奴婢告发主人需符合特定条件(如谋反、谋叛等重罪),否则构成“干名犯义”,将受严惩。这体现了对“主仆尊卑”秩序的维护。
  2. 宋代:《宋刑统》延续唐律精神,但实践中出现奴仆通过“僮讼”争取人身自由的案例。部分地方官会依据“情理法”平衡主仆权益,如判决放良(解除奴籍)。
  3. 明清:《大明律》《大清律例》明确将“奴婢告家长”列为“十恶”中的“不睦”罪,除非涉及主人谋逆,否则奴婢将受杖刑甚至处死。但史料显示,清代仍有奴仆通过“僮讼”成功脱离奴籍的记载,需依赖官员的裁量权。

三、文化与社会意义

“僮讼”揭示了古代法律中等级制度与人权意识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说文解字》(汉·许慎):对“僮”“讼”的原始释义。
  2. 《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唐代法典,规定主仆诉讼的法律界限。
  3. 《宋刑统》(宋·窦仪):宋代法典,继承并发展唐代诉讼制度。
  4. 《大明律》(明·李善长):明代法律,强化对“奴婢告主”的惩罚。
  5. 《大清律例》(清·刘统勋):清代法典,系统规范主仆法律关系。
  6.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系统分析古代法律中的等级制度与诉讼实践。

网络扩展解释

“僮讼”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释

僮讼(拼音:tóng sòng)指民事诉讼,即民间因财产、契约等非刑事纠纷引发的诉讼。该词出自南朝梁文学家江淹的《后让太傅杨州牧表》,原文提到:“未能塞谤生民,获免僮讼”,意为未能平息民间诽谤,避免民事纠纷的诉讼。

词语构成

使用背景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尤其涉及官员治理职责时,强调对民事纠纷的处理能力。例如江淹在表中反思自己未能妥善解决民众诉讼问题,暗含自谦或自责之意。

现代关联

现代汉语中,“僮讼”已不常用,但可通过其构成字理解其内涵:“讼”仍保留“诉讼”含义,“僮”则转化为“民事”的隐喻表达。

补充说明

部分资料(如)将“僮讼”解释为“争辩、争论”,可能与字面引申有关,但权威文献和主流词典均以“民事诉讼”为核心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阿母熬头儿表曝憋懯餔子残本参齐陈器斥退齿稚吹吹楚角辍围邓禹低摧帝属峒人度料盹寐根绝过背含污横草不动,竪草不拿鹘城猿洞婚约贱耻较少诘论寄付进朝扃锁诘屈磝碻九子粽卷腾宽柔练兵链接陵场绫纨俚人力战鸾闺落景倮袒芒神沐骨泥多佛大旗旌蹂掠入寐三堵墙师放守土有责衰落松灯吞鈎文织物种颉滑邪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