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神話中所謂銅制的牆。語本《神異經·中荒經》:“ 西南裔 外 老壽山 ,以黃銅為牆。” 唐 陸龜蒙 《四明山詩序》:“雖銅牆鬼炊,虎獄劍餌,無不窺也。”
(2).泛指牢不可破的牆類阻礙物。《花月痕》第四八回:“原來這陣要先破左右兩翼,左翼是個銅牆,右翼是個鐵壁。”
“銅牆”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原指神話中由黃銅鑄成的牆,最早見于漢代《神異經·中荒經》的記載:“西南裔外老壽山,以黃銅為牆”()。後引申為極其堅固的屏障或防禦體系,強調牢不可破的特性。
成語擴展
常與“鐵壁”連用為成語“銅牆鐵壁”,比喻堅不可摧的防禦工事或集體力量。例如:
用法特點
例句參考
近義與反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現代政治語境中的延伸含義,可參考、9、10的原始出處。
《銅牆》是一個成語,意指堅固牢不可摧的防禦措施或軍事設施。它比喻一個人或一個團體的力量、技術、經驗等具有強大的保護力,不容易被攻破。
《銅牆》這個詞的部首是“金”,共有12個筆畫。
《銅牆》一詞最早出現在明朝楊繼盛的《臨漳志》中,形容張鼓峰雄偉壯觀。 在繁體字中,《銅牆》被寫作「銅牆」。
在古時候,人們曾将《銅牆》寫作「銅硜」或者「銅鼓」等,但這些寫法逐漸淘汰了,現在基本上不再使用。
1. 他的經驗就像一堵銅牆,讓他在競争激烈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2. 這座城堡的防禦設施就像銅牆一樣,敵人根本無法攻破。
銅牆也可以用來構成其他詞語:
1. 銅牆鐵壁:指堅固的防禦措施或軍事設施,比喻牢不可破的防線。
2. 銅牆鐵柱:比喻堅固不可動搖的支持力量。
近義詞有:堅不可摧,牢不可破,堅若磐石。
反義詞有:紙牆,羽牆,薄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