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燈節的意思、燈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燈節的解釋

[the Lantern Festival (15th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元宵夜,農曆正月十五日

詳細解釋

農曆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民間張燈遊樂,謂之燈節。亦特指元宵節。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燈節》:“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謂之燈節,惟十五日謂之正燈耳。”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選優》:“今日正月初九,腳色尚未選定,萬一悮了燈節,豈不可惱。” 老舍 《櫻海集·柳屯的》:“年節過去,我又離開了故鄉,到次年的燈節回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燈節是漢族傳統節日元宵節的别稱,因正月十五夜間舉行的觀燈民俗得名。該名稱源自古代燃燈祈福的習俗,最早可追溯至漢代佛教燃燈祭祀傳統。《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農曆正月十五日上元節,因有張燈觀賞的風俗,故稱燈節”,點明其時間節點與核心文化特征。

從曆史脈絡看,燈節習俗在唐代形成完整體系,唐玄宗時期将賞燈活動定為三日期限。至宋代,燈市延長至五晝夜,出現“山棚”“鳌山”等巨型燈組,《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禦街“燈山上彩,金碧相射”的盛況。明代發展為曆時十天的燈市,北京東華門外形成專業燈市,清代則融入冰燈等北方特色元素。

燈節包含三大核心民俗:

  1. 燈彩藝術:采用竹木、绫絹、琉璃等材質制作宮燈、走馬燈、龍燈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收錄的泉州花燈、汴京燈籠張等均屬代表性工藝
  2. 燈謎文化:宋代文人将謎語貼于燈上供人猜射,《武林舊事》載有“以絹燈剪寫詩詞,藏頭隱語及舊京诨語”的娛樂形式
  3. 食俗象征:北方“滾元宵”與南方“包湯圓”共存的節令食品,取“團團圓圓”吉祥寓意

該節日承載着天人合一哲學思想,通過燈火通明的夜間慶典,體現民衆對光明戰勝黑暗的樸素認知,并衍生出“走百病”等具有祛邪祈吉功能的民俗活動。2008年元宵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将其定位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重要組成部分”。

網絡擴展解釋

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通常指農曆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與時間

燈節即元宵節,時間為農曆正月十五日,是春節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其核心習俗是張燈賞燈,故稱“燈節”。

二、起源與曆史演變

  1. 起源:西漢漢文帝時期,為慶祝平定“諸呂之亂”,将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開啟張燈慶祝的傳統。
  2. 發展:
    • 漢代:節期僅1天;
    • 唐代:延長至3天;
    • 宋代:擴展為5天;
    • 明代:從正月初八至十七,長達10天,達到曆史最長。

三、主要習俗

  1. 賞花燈:各地花燈風格各異,如北京宮燈莊重大方、上海彩燈秀麗玲珑。
  2. 猜燈謎:文人雅士将謎語寫在燈上,供人競猜。
  3. 民俗活動: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跷等傳統表演。
  4. 飲食習俗:吃元宵(湯圓),象征團圓美滿。

四、文化意義

燈節承載着祈福納祥的寓意,通過點燈盞(瓷制或面制)祭祀神靈,祈求平安豐收。宋代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東風夜放花千樹”生動描繪了燈會的盛景。

五、其他名稱

除“燈節”外,元宵節還被稱為上元節、元夕等。

提示:部分網頁(如)提到印度排燈節,但與中國傳統燈節無直接關聯,需注意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八陣法閉閣自責冰雹不刊之說陳平宰社陳器赤棍徂歲大俥氮循環大約颠覆吊死扶傷地籁二十四旗革棺革路古文字阖閉醮墳皎晶晶碣石館老面皮雷雹利快靈檀虜略羅傘賣家麻田眇年披揀譬谕鋪路普天匝地前體啓導傾壺青李書绮膩耆叟棄知人徑日角龍顔沈愈飾甲底兵水文學四缽宿約痛打吞舟漏網讬質外闾挖掘機械王考磈壘五起五推相疾霄壤之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