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燈節的意思、燈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燈節的解釋

[the Lantern Festival (15th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元宵夜,農曆正月十五日

詳細解釋

農曆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民間張燈遊樂,謂之燈節。亦特指元宵節。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燈節》:“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謂之燈節,惟十五日謂之正燈耳。”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選優》:“今日正月初九,腳色尚未選定,萬一悮了燈節,豈不可惱。” 老舍 《櫻海集·柳屯的》:“年節過去,我又離開了故鄉,到次年的燈節回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通常指農曆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與時間

燈節即元宵節,時間為農曆正月十五日,是春節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其核心習俗是張燈賞燈,故稱“燈節”。

二、起源與曆史演變

  1. 起源:西漢漢文帝時期,為慶祝平定“諸呂之亂”,将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開啟張燈慶祝的傳統。
  2. 發展:
    • 漢代:節期僅1天;
    • 唐代:延長至3天;
    • 宋代:擴展為5天;
    • 明代:從正月初八至十七,長達10天,達到曆史最長。

三、主要習俗

  1. 賞花燈:各地花燈風格各異,如北京宮燈莊重大方、上海彩燈秀麗玲珑。
  2. 猜燈謎:文人雅士将謎語寫在燈上,供人競猜。
  3. 民俗活動: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跷等傳統表演。
  4. 飲食習俗:吃元宵(湯圓),象征團圓美滿。

四、文化意義

燈節承載着祈福納祥的寓意,通過點燈盞(瓷制或面制)祭祀神靈,祈求平安豐收。宋代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東風夜放花千樹”生動描繪了燈會的盛景。

五、其他名稱

除“燈節”外,元宵節還被稱為上元節、元夕等。

提示:部分網頁(如)提到印度排燈節,但與中國傳統燈節無直接關聯,需注意區分。

網絡擴展解釋二

燈節這個詞的意思是一種傳統的中國節日,也被稱為元宵節。它是在農曆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節這一天慶祝的。 拆分部首和筆畫:灬(部首)+ 丹(部首)+ 火(部首)+ 丨(部首)+ 一(筆畫)+ 丨(筆畫)+ 一(筆畫)+ 丨(筆畫)+ 丨(筆畫)+ 丶(筆畫)= 燈 來源:燈節一詞源于節日慶祝中所使用的燈籠。傳統上,在元宵節這一天,人們點亮各種各樣的燈籠來慶祝節日。 繁體:燈節 古時候漢字寫法:暫無古代寫法記錄,因為燈節起源于明清時期。 例句:在燈節這一天,人們會聚集在一起,吃元宵,看花燈,并點亮自家的燈籠。 組詞:燈籠、燈火、燈光、燈謎、點燈、放燈、彩燈 近義詞:元宵節 反義詞:無 我希望上述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