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制的柜。《汉书·王莽传上》:“见 莽 居摄,即作铜匱,为两检,署其一曰‘天帝行璽金匱图’,其一署曰‘赤帝行璽某传予黄帝金策书’。”参见“ 金匱 ”。
“铜匮”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铜匮(拼音:tóng kuì)指古代用铜铸造的柜子,主要用于贮藏重要文件、符命文书或珍贵财宝。字面理解为“铜制的容器”,强调其材质(铜)与功能(贮藏)。
铜匮还可比喻珍贵的事物或不可外泄的秘密。例如,现代语境中或用于形容需要严格保护的信息或文化遗产。
铜匮既是古代实用器物,也承载着文化象征意义。其读音为tóng kuì,注意“匮”在此不读“guì”(与“柜”同义时另读)。
《铜匮》是指古代铜制的储物容器,多用于珍藏重要物品,如文献、字画、宝器等。
《铜匮》的部首是金字旁,笔画总共有15画。
《铜匮》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吕不韦是秦始皇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他建议秦始皇铸造了一批铜匮,用来存放国家的重要文献。《铜匮》成为了这种容器的通称。
《铜匮》的繁体字为「銅匱」。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铜匮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总体上,铜匮的基本形态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的容器,上部有盖,下部有底座。
1. 他打开铜匮,取出了一本古老的书籍。
2. 这个铜匮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非常值得收藏。
铜匮研究、铜匮文化、铜匮博物馆、铜匮盖、铜匮底座。
铜壶、铜盒、铜柜。
木樽、竹篮、陶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