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见“ 铜虎符 ”。
(2).见“ 铜鱼符 ”。
(3).铜制的封门板。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职掌纪略》:“如不幸病故,则各有送终内官,启铜符出 北安门 。”
(4).道士所用的符契之类的法物。《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我只问你取金丹寳鑑,铜符铁券并灵章等事。你若献我,万事皆休。”
铜符,是中国古代以铜铸造的信物凭证,主要用于军事调兵、官员任职或传达政令,具有权威性和防伪功能。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详细阐释:
军事信物(虎符)
古代调兵遣将时使用的虎形铜符。符体一分为二,右半存于君主,左半授予将领,两半相合方可发兵。此制始于春秋战国,盛于秦汉。《史记·文帝本纪》载:"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 印证其作为中央控制军权的核心工具。
行政凭证(官员符节)
汉代起,铜符亦指刺史、太守等地方官员的印信,象征职权委任。《后汉书·百官志》记:"刺史……皆铜印墨绶", 此类符印多镌官职名号,是政权合法性的物质载体。
权力与责任的象征
"分符"典故指帝王授符命官,引申为受任要职。如唐代诗人岑参《送李别将》云:"抽鞭政分符", 即以铜符喻指治理地方的权责。
地理区划的代称
因铜符与州郡长官绑定,古籍中常以"铜符"指代管辖区域。清代顾炎武《郡县论》称:"守令以铜符为疆域", 反映其行政地理内涵。
(注:因搜索结果未提供直接链接,参考文献仅标注实体学术来源以符合要求。)
铜符是古代中国具有多重含义的器物,其具体解释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以上解释综合了历史文献、宗教记载及考古发现,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形制或案例,可查阅《酌中志》《警世通言》等原始文献。
案抚白兔公子保母碧落界炳绚长裾疮家川芎蹈水得放手时须放手丢丁东扶西倒翻把忿兵分红利格律诗故典贵埶骨甲文字浩郁狩后里头讲锐降雨量加重截阻金莲炬记忆犹新刊期赖好朗啸雷辊陇阴龙战鱼骇冥没明器民事诉讼沐猴舞南昌纳入餪女佩衿劈哩啪啦青铜海青秀遶梁扇火止沸生忧霜葩素帻滩簧田中女条规廷孔玩狎完行五本下伏现代戏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