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牲口的脚。亦泛指蹄迹。 唐 韩愈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自他郡往输,乘沙逆河,远者数千里,人畜死,蹄踵交道,费不可胜计,中国坐耗。” 宋 路振 《祭战马文》:“蹄踵纍纍,通乎鬼区。”
“蹄踵”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细微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
字面解释
指牲口的脚,也泛指动物(如马、牛等)的蹄印或行走痕迹。例如唐代韩愈在《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中描述:“蹄踵交道,费不可胜计”,即用“蹄踵”代指运输牲畜的足迹和消耗。
引申含义
在部分词典中(如查字典网),它被解释为成语,比喻行动迅速、连续不断,类似“马不停蹄”的意象。例如形容人工作或学习时持续努力的状态。
不同来源对“蹄踵”的界定略有不同: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原文。
《蹄踵》是一个成语,意为牛或马的蹄子后跟部分。在引申义中,它指的是事物的最后或末尾部分。
《蹄踵》由“⺧”(走的良好动物的足)和“辶”(辶是行走的辶,是表示步行的意思)组成。共有11画。
《蹄踵》一词最初来源于《左传》中的记载,用于形容牛的蹄子。字形演变至今,目前常见的字体为简化字“踵”。
在古代,字形有所差异,有时以“踋”、“繲”、“糗”等字形代替“蹄踵”来写。
1. 他站在队伍的蹄踵处,守卫着整个队列。
2.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需要关注细节,因为细节常常决定着整体的蹄踵。
组词:蹄子、蹄病、蹄钉、蹄间部
近义词:末端、结尾、尾部
反义词:开端、首部、前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