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蹄啮的意思、蹄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蹄啮的解释

亦作“ 蹄囓 ”。 1.马用蹄踢和用嘴咬。《周礼·夏官·庾人》“攻驹” 汉 郑玄 注:“攻驹,制其蹄啮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有恶马,不可驭,蹄囓伤人多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六·定数》:“二马蹄齧,遂曳像於地,腹中珍货悉露。”

(2).引申指劣马。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二:“君看 渥洼 种,态与駑駘异。不杂蹄齧间,逍遥有能事。”

(3).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倾轧。《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自古至今,安有四五人把持刑柄,而不离刺转相蹄齧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蹄啮"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蹄"和"啮"两个动词组合而成,本义指马匹用蹄子踢踏和用牙齿啃咬的行为。它主要用于形容马匹性情暴烈、难以驯服的状态,后也引申比喻人桀骜不驯、难以管束。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字面含义

    "蹄"指马用蹄子踢踏,"啮"指马用牙齿啃咬。合指马匹发怒或抗拒时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如踢人、咬人。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收录该词,释义为"马踢咬"

  2. 引申意义

    后扩展形容人性情刚烈、不服管教,或行为具有破坏性。

    例:《周礼·夏官·庾人》:"掌教駣攻驹……禁其蹄啮者。"(指驯马时需制止踢咬行为)


二、词源与结构分析


三、经典文献用例

  1. 《周礼》

    "凡特居四之一,三耦有蹄啮者去之。"

    (意为:若马群中有四分之一性情暴烈、好踢咬者,需剔除。)

    来源:《周礼·夏官·校人》

  2. 《韩非子》

    "夫马之蹄啮者,非必伤人也,而人莫敢近。"

    (比喻暴戾之人虽未必主动害人,但令人畏惧疏远。)

    来源:《韩非子·说林下》


四、现代关联与用法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
  3. 《周礼正义》(孙诒让,中华书局)
  4. 《韩非子集解》(王先慎,中华书局)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纸质书或"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等可信平台核查。)

网络扩展解释

“蹄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不同层面展开解释,综合多个来源的考据可归纳如下:

基本含义

  1. 字面义:指马用蹄踢和用嘴咬的行为。这一解释源于古代文献记载,如《周礼·夏官·庾人》中提到的“攻驹,制其蹄啮者”,汉代郑玄注释为驯服有踢咬恶习的马匹。历史上也有类似案例,如清代王士禛描述的“二马蹄齧,曳像于地”场景。

引申含义

  1. 代指劣马:因劣马常有踢咬习性,故“蹄啮”被用来比喻难以驯服的马。例如唐代杜甫诗句“不杂蹄齧间,逍遥有能事”,以“蹄啮”反衬良马的温顺。

  2. 社会比喻:引申为人际倾轧,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与排挤。如《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中“转相蹄齧”即暗喻权力争夺的残酷性。现代用法中,该词多用于描述职场、政治等场景中的明争暗斗。

用法特点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案例或历史演变,可参考《周礼》《能改斋漫录》等原始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安暇败国宝胄备陈碧幢舂汲牀头人传继穿结椎胸顿足刺问打嘴现世鼎气涷馁豆面放轶返政飞路風子故址毫翰洪德画隐胡行街道司惊惊怍怍久违绝对温度俊美口头禅来业莲境菉竹弄粉调朱盘马朋充破釜谦称青林客楸线棋坐上第沈顿食蘗师丈水几素裹碎话肃截廷折湍险王鴡顽癖伟丽握手成交无乾浄霞彩降龙伏虎销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