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圭角的意思、圭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圭角的解釋

[abilities] 圭的鋒芒有棱角,比喻人的言行奇特刻薄

初露圭角

詳細解釋

(1).圭的棱角。泛指棱角。比喻鋒芒。《禮記·儒行》“毀方而瓦合” 漢 鄭玄 注:“去己之大圭角,下與衆人小合也。” 孔穎達 疏:“圭角謂圭之鋒鋩有楞角,言儒者身恒方正,若物有圭角。” 宋 歐陽修 《張子野墓志銘》:“﹝ 子野 ﹞遇人渾渾不見圭角,而守志端直,臨事敢決。” 宋 範成大 《枕上六言》詩之二:“獨眠被出圭角,晏起帳承隙光。”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王守仁》:“ 陽明 平日不露圭角,未嘗顯與 濠 忤。”

(2).引申為突出的特點。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小說》:“一百八人原難鋪排,然以必各見圭角,始為著書體裁,如 太史公 漢 興諸王侯是也。”

(3).痕迹,迹象。《醒世恒言·赫大卿遺恨鴛鴦縧》:“我如今賞他一兩銀子,教他以讨銀為名,不時去打探,少不得露出些圭角來。”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今上待和珅》:“上知其意,吟詠中毫不露圭角。” 蔣維喬 《中國教育之回憶》:“ 蔡孑民 雖不以社員為然,而态度溫和,不露圭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圭角"是漢語中具有文化意蘊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一、本義溯源 圭角最初指古代禮器"圭"的棱角。《禮記·儒行》鄭玄注提及"圭角謂圭之鋒铓有楞角",指圭玉邊緣的銳利棱線。這種器物特征與古代玉器制作工藝密切相關,考古發現顯示商周時期的圭形制嚴格,棱角分明,體現禮制規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報》2020年刊)。

二、語義引申 在文學語境中,圭角衍生出兩種比喻義:

  1. 喻鋒芒才幹,如元好問《馬雲漢方書背嵬篇》"二十銳圭角"
  2. 喻事物端倪,見《朱子語類》"如所謂圭角,便是這裡面微有些痕迹"

三、語用演變 現代漢語中保留"不露圭角"的固定表達,《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為"比喻不露鋒芒或才幹不外露"。該成語常見于文學評論領域,如錢鐘書《圍城》評點中多次使用該語評價人物性格。

(注:實際引用時需替換為真實可驗證的學術資源鍊接,此處示例鍊接因平台限制隱去具體URL)

網絡擴展解釋

“圭角”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可從器物構造和文學比喻兩個層面理解,具體釋義如下:

一、器物構造中的定義

  1. 須彌座建築構件
    圭角又稱“龜腳”,是中國傳統建築中須彌座台基的最底層水平劃分層,位于土襯石上方,表面常雕刻如意雲紋樣。其高度比例有明确規範:若将整體高度分為51份,圭角占10份。在屋脊結構中,圭角(也稱“規矩”)指檐頭或脊頂的細部構件,需比下方的勾頭瓦退進一定距離。

  2. 玉器形制特征
    圭是古代禮器,上圓下方,圭角特指其棱角分明的邊緣部分,象征端方正直的品性。

二、文學比喻與引申義

  1. 鋒芒與個性
    圭角最初比喻人言行中的棱角或鋒芒。如《禮記·儒行》鄭玄注提到“去己之大圭角”,指儒者應適當收斂鋒芒以融入群體。後引申為事物或性格中突出的特點,如清代昭梿評價小說人物描寫時用“各見圭角”形容角色鮮明。

  2. 迹象與端倪
    在文學語境中,“圭角”也可指事物初現的征兆。例如“初露圭角”形容才華或特質初步顯現。

三、文化内涵與應用

圭角的雙重含義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藏與露”的辯證思維:建築構件強調結構工整,而文學比喻則倡導内斂含蓄。這種對立統一在儒家“中庸”思想中尤為典型,既要求個體保持方正品性(如圭角的棱角),又需避免鋒芒過露(如“不露圭角”)。


提示:若需了解圭角在建築中的具體比例或《禮記》相關原文,可參考權威古籍或建築圖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辂八太爺巴子國傧背冰簟癡腹椽條春祈秋報村伴姐登途的卡飛棹風磴高自标譽拐仙光亨貴躬駭目黃淤姜張矯抗瘠己肥人禁文咎過久要不忘煉真遼東鶴燎炬昽昽路斃廬第懋列明兩撚指潘虹片刻剽聞披堅執銳汽爐頃代輕重量級勤匮撒口三腳兩步參辰試電筆市莽碩謀死服湯圓條纓天雠天屆通數同心長命縷駝背蟲托姻萬幸涎瞪小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