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铠仗的意思、铠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铠仗的解釋

[armor and weapons] 甲胄和作戰兵器

詳細解釋

铠甲和兵器。《三國志·魏志·锺會傳》:“時方給與 姜維 鎧仗,白外有匈匈聲,似失火。”《新唐書·逆臣傳上·安祿山》:“時兵暴起,州縣發官鎧仗,皆穿朽鈍折不可用。” 宋 沉括 《夢溪筆談·人事一》:“鎧仗精巧,以至封貯亦有法度。”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铠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詞義解釋

“铠仗”指铠甲和兵器,合稱代指古代軍隊的裝備和武器。具體包括:


發音與注音


古籍例證

  1. 《三國志·魏志·東夷傳》
    “以弓矢刀矛為兵,家家自有铠仗。”
    (百姓以弓箭刀矛為兵器,每戶均有自備的铠甲和武器)

  2. 《晉書·祖逖傳》
    “帝乃以逖為奮威将軍、豫州刺史……不給铠仗,使自招募。”
    (皇帝未提供铠甲兵器,令祖逖自行招募士兵并裝備)

  3. 《新唐書·逆臣傳》
    “州縣發官铠仗,皆穿朽鈍折不可用。”
    (州縣發放的官制铠甲兵器已朽壞,無法使用)


綜合釋義

“铠仗”在軍事文獻中多用于描述軍隊的基礎裝備,既強調防護(铠),也涵蓋攻擊性武器(仗)。其用途可概括為:


補充說明

現代語境中,“铠仗”已不常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言表述。近義詞可包括“甲兵”“兵器”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铠仗》的意思

铠仗(kǎi zhà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正在戰鬥中使用的甲胄和武器。它通常指戰士們在戰争或戰鬥中穿戴的裝備和武器。

拆分部首和筆畫

铠(āi)字的部首是金,筆畫數為10。仗(zhàng)字的部首是人,筆畫數為7。

來源

铠仗這個詞的來源較為古老,最早見于《尚書·洪範》:“帝堯铠天子之政仗萬民。”它在古代主要是指用于戰争的防護裝備和武器。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擴展為泛指戰鬥中使用的裝備和武器。

繁體

繁體字中,铠仗分别為「鎧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以铠為例,它也有可能寫作「骹」或「䠓」;而仗可能寫作「妄」或「仉」。隨着漢字的演變和标準化,寫法逐漸趨于一緻。

例句

1. 那位将軍身穿整齊的铠仗,氣勢淩人。
2. 在古代戰争中,戰士們騎着戰馬,手持铠仗勇敢地沖向敵人。

組詞

铠房、铠甲、裝備

近義詞

兵器、武裝、戰具

反義詞

文士、書生、文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