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贴黄的意思、贴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贴黄的解释

(1). 唐 代诏敕用黄纸,凡有更改,仍用黄纸贴在上面,叫做“贴黄”。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 唐 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纸贴之,谓之贴黄。盖敕书用黄纸,则贴者亦黄纸也。”

(2). 宋 代奏札意有未尽,摘要另书于后,叫做“贴黄”。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今奏状札子皆白纸,有意所未尽,揭其要处,以黄纸别书於后,乃谓之贴黄。” 宋 陆游 《代二府与夏国主书》:“贴黄:前件事宜,臣等虽已面陈,缘利害至大,陛下反覆省览,故敢輒具此奏。”

(3). 明 清 时摘取奏疏中要点,黏附在奏疏后面,叫做“贴黄”。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贴黄》:“﹝ 崇禎 ﹞命内阁为贴黄之式,即令本官自撮疏中大要,不过百字,黏附牘尾,以便省览。”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贴黄”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含义,主要分为以下两类解释:

一、古代公文制度中的“贴黄”

  1. 唐代:用于诏敕修改。唐代诏书用黄纸书写,如需更改内容,会用黄纸覆盖在原处修改,称为“贴黄”。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了这一制度。

  2. 宋代:用于奏疏补充。官员在奏札中若内容未尽,需用黄纸另写摘要附于正文之后,称为“贴黄”。例如陆游代拟书信中提到“贴黄”用于补充陈述重要事宜。

  3. 明清:用于奏疏摘要。官员需将奏疏核心内容提炼成“贴黄”附于文末,便于皇帝快速阅览。

二、传统竹刻工艺中的“贴黄”

一种将竹筒内壁黄色表层削取后,经煮压粘贴在木胎器物上的工艺,又称“竹黄”或“文竹”。不过此释义在搜索结果中权威性较低,可能与公文制度存在同名异义现象。


注意:因搜索结果权威性普遍较低,建议结合《石林燕语》《陆游集》等古籍原文进一步考证。如需了解竹刻工艺相关内容,需核实专业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贴黄》的意思

《贴黄》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以黄色的贴纸、纸片等方式贴在显眼的地方,以宣传、标记或提醒某种信息或事件。

拆分部首和笔画

《贴黄》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上部为“贝”字旁,下部为“黄”字。

根据《康熙字典》,《贴黄》共包含11画。

来源

《贴黄》这个词的来源并没有确切的记载。这个词在古代并不常见,可能是后来衍生出来的成语。

繁体

《贴黄》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貼黃」。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常常有一些变化。《贴黄》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古代汉字写法被记录。

例句

他们在城市的每个角落贴黄,以便提醒市民注意环境保护。

组词

贴纸、黄纸、贴醒、贴标、贴告

近义词

布告、张贴、贴条、粘贴

反义词

揭黄、剥黄

别人正在浏览...

拔戟成一队冰井差拟澄峻出跨大管家悼恩敦洽鹅溪绢凡尔丁芳烈放目放射线鬼笑海山盟含笔横劲话文浑浑湖石济济哄哄脊伦金鼇谨白靖兵警引津津罽庭拘罢卡剌特髡放狼犺梁王连旍敛容令令慢舞眄遇命缕木理旁备抢劫千山万壑全德柔枝嫩叶如蚁慕膻入赀山肴海错适从侍面石牙疏不间亲水葓绥怀桃花洞通替棺外串显崇相隔獮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