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贴黄的意思、贴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贴黄的解释

(1). 唐 代诏敕用黄纸,凡有更改,仍用黄纸贴在上面,叫做“贴黄”。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 唐 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纸贴之,谓之贴黄。盖敕书用黄纸,则贴者亦黄纸也。”

(2). 宋 代奏札意有未尽,摘要另书于后,叫做“贴黄”。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今奏状札子皆白纸,有意所未尽,揭其要处,以黄纸别书於后,乃谓之贴黄。” 宋 陆游 《代二府与夏国主书》:“贴黄:前件事宜,臣等虽已面陈,缘利害至大,陛下反覆省览,故敢輒具此奏。”

(3). 明 清 时摘取奏疏中要点,黏附在奏疏后面,叫做“贴黄”。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贴黄》:“﹝ 崇禎 ﹞命内阁为贴黄之式,即令本官自撮疏中大要,不过百字,黏附牘尾,以便省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贴黄,作为汉语词汇,具有历史与当代双重含义,具体释义如下:


一、历史公文制度中的“贴黄”

释义:唐代至明代的一种公文修改或补充制度。官员在奏疏写完后发现遗漏或需修改时,将内容摘要或更正文字写在黄纸上,粘贴于正文末尾或修改处,称为“贴黄”。

来源依据:

据《唐代官制研究》(中华书局)记载,唐代三省制度中,中书省起草诏书后若有修正,需“贴黄”于正文旁,以示补充。宋代沿袭此制,明代则用于奏章摘要。


二、现代汉语中的“贴黄”

释义:指在文件、卡片或物品上粘贴黄色标签或纸条,用于标注重点、分类或提示信息。

来源依据: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定义:“贴黄”即“用黄纸片贴上,标明内容要点或注意事项”,常见于档案管理、图书索引等领域。


三、语义演变与文化关联

历史延伸:

“贴黄”源于古代文书制度的实用性需求,后衍生出“批黄”“引黄”等术语,体现古代行政效率的规范化尝试。

现代应用:

在学术研究、文献整理中,“贴黄”仍保留标注核心信息的功能,如档案馆对重要卷宗贴黄标识别。


权威参考来源:

  1. 中华书局《唐代官制研究》(学术专著)
  2.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网络扩展解释

“贴黄”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含义,主要分为以下两类解释:

一、古代公文制度中的“贴黄”

  1. 唐代:用于诏敕修改。唐代诏书用黄纸书写,如需更改内容,会用黄纸覆盖在原处修改,称为“贴黄”。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了这一制度。

  2. 宋代:用于奏疏补充。官员在奏札中若内容未尽,需用黄纸另写摘要附于正文之后,称为“贴黄”。例如陆游代拟书信中提到“贴黄”用于补充陈述重要事宜。

  3. 明清:用于奏疏摘要。官员需将奏疏核心内容提炼成“贴黄”附于文末,便于皇帝快速阅览。

二、传统竹刻工艺中的“贴黄”

一种将竹筒内壁黄色表层削取后,经煮压粘贴在木胎器物上的工艺,又称“竹黄”或“文竹”。不过此释义在搜索结果中权威性较低,可能与公文制度存在同名异义现象。


注意:因搜索结果权威性普遍较低,建议结合《石林燕语》《陆游集》等古籍原文进一步考证。如需了解竹刻工艺相关内容,需核实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哀告宾服八比碑帖鞭警别邸材人剗着秤匠揣情床榻垂爱邨民肚皮独着干父鬼森森横斗柄混融检踏捡校叫窱荆江敬纫津鼓晋谒齑黍僦运狷洁栲栲儿科筭旷迥冷板櫈连反连偶軨軨轮生抡择慢诞棉滚滚涅伏狞呼破财青菁赛寳韶雅石坼螳蜋奋臂桃花笺纸天汉铁岭童第周土阶屯毛不辨瓦楞帽五仓涎不痴闲晏小窃泄利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