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鼎鼐的意思、调和鼎鼐的详细解释
调和鼎鼐的解释
调和五味。喻指宰相治理天下。 唐 杜甫 《上韦左相二十韵》:“沙汰江河浊,调和鼎鼐新。 韦贤 初相 汉 , 范叔 已归 秦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调和鼎鼐费心机,别户分门恩济威;钻火燃寒灰,这燮理阴阳非细。”《天雨花》第一回:“长成必定功名显,调和鼎鼐济苍生。”参见“ 调鼎 ”。
词语分解
- 调和的解释 ∶调解使和好调和对立的观点 ∶配合得适当;和谐色彩调和 ∶折中;妥协 ∶混和;搀和 ∶调味非调和之有异。;;清; 周容《芋老人传》 ∶调味品详细解释.烹调,调味。《管子·小称》:“夫 易牙 以调和事
- 鼎鼐的解释 .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战国策·楚策四》:“故昼游乎江湖,夕调乎鼎鼐。”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七:“予以谓古之鼎鼐皆无盖,而足皆圆直无作兽形者,此乃敦耳。”.喻指宰相等执政大臣。 唐
网络扩展解释
“调和鼎鼐”是一个成语,读音为tiáo hé dǐng nài,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 字面解释:
“鼎”是古代三足两耳的烹任器具,“鼐”指大鼎。成语字面意为在鼎鼐中调和五味(酸、甜、苦、辣、咸),使味道和谐。
- 比喻义:
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强调协调、平衡各方关系的能力,多指宰相或高官的职责。
出处与典故
- 源自《旧唐书·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喜调鼎之功。”其中“调鼎”即指宰相治理国家的功绩。
- 唐代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中“调和鼎鼐新”一句,也以烹任比喻治国,赞颂宰相韦见素的才能。
用法与示例
- 语境:
多用于描述位高权重者的治国理政能力,如“燮理阴阳,调和鼎鼐”(《桃花扇》),体现协调全局的智慧。
- 情感色彩:
含褒义,强调职责重大且需细致周全。
延伸知识
- 宋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也被视为“调和鼎鼐”的实践范例,体现儒家思想对治国理念的影响。
- 该成语与“燮理阴阳”常并用,前者侧重实际事务协调,后者强调平衡自然与人事的抽象关系。
如需更详细的典故或文学用例,可参考《旧唐书》、杜甫诗集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调和鼎鼐
《调和鼎鼐》是一个成语,它是指达到完美的和谐、融洽的状态。它由四个字组成,包含了丰富的含义和象征。
拆分部首和笔画:
调 - 部首《讠》(言旁),总笔画数6
和 - 部首《禾》(禾旁),总笔画数8
鼎 - 部首《钅》(金旁),总笔画数13
鼐 - 部首《鬼》(非首非尾),总笔画数14
来源:
《调和鼎鼐》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是韩非子的哲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观点之一。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强调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和社会的和谐是最重要的。
繁体:
《調和鼎鼐》(繁體字)
古时候汉字写法:
《䖝合鼎鼐》(古代篆书字体)
例句:
他们的合作达到了《调和鼎鼐》的境地,使得项目进展顺利。
组词:
调皮、和谐、鼎立、鼐足、调整、调节
近义词:
和谐、协调、融洽
反义词:
不和、不协调、冲突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