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陪陵的意思、陪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陪陵的解釋

(1).古代指臣子的靈柩葬在皇帝墳墓的近旁。《隸釋·漢太尉楊震碑》:“次 秉 ,寔能纘脩,復登上司,陪陵京師。”按,《後漢書·楊秉傳》作“賜塋陪陵”。《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周禮》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 漢 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新唐書·百官志二》:“陪陵而葬者,将作給匠戶,衛士營冢。”

(2).附葬,合葬。《晉書·杜預傳》:“ 預 先為遺令曰:‘古不合葬……吾去春入朝,因 郭氏 喪亡,緣陪陵舊義,自表營 洛陽 城東 首陽 之南為将來兆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陪陵(péi líng)是古代中國喪葬制度中的特定概念,指臣子或皇親的墓葬選址于帝王陵墓附近,以示尊崇與依附關系。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漢語詞典釋義

  1. 字義分解

    • 陪:意為“伴隨”“輔佐”,引申為“從屬地位”。
    • 陵:特指帝王或諸侯的墳墓。

      合稱“陪陵”,即臣屬墓葬依附于帝王陵寝之側,象征生前的君臣關系延續至死後。

  2. 權威詞典定義

    據《漢語大詞典》解釋:

    陪陵:古代葬制,凡功臣勳戚死後賜葬于帝王陵墓附近,稱為陪陵。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二、曆史制度與文化内涵

  1. 起源與演變

    • 始于秦漢,盛于唐代。如漢高祖長陵周圍有蕭何、曹參等功臣陪葬墓;唐太宗昭陵陪葬墓達200餘座,包括魏徵、房玄齡等名臣。
    • 唐代形成制度化,按等級劃定陪陵區域,《唐會要》載:“凡功臣密戚,請陪陵葬者,聽之。”
  2. 等級象征

    • 陪陵者需經皇帝特許,墓葬形制、規模均低于帝陵,體現封建禮制中的尊卑秩序。
    • 如唐乾陵的永泰公主墓(武則天孫女)雖為“號墓為陵”,仍屬陪陵性質,規制遠低于主陵。

三、文化意義與考古實證

  1. 政治隱喻

    陪陵制度強化“事死如事生”的倫理觀,通過墓葬布局彰顯帝王權威與君臣紐帶,是中央集權在喪葬文化中的投射。

  2. 考古案例

    • 漢景帝陽陵:外圍分布百餘座陪葬墓,出土陶俑、車馬器印證“視死如生”觀念(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陽陵考古報告》)。
    • 唐昭陵:現存陪葬墓167座,1971年發掘的尉遲敬德墓出土墓志銘明确記載“賜陪陵寝”(來源:《文物》1978年第5期)。

參考文獻

  1. 《唐代陵墓制度研究》,齊東方,文物出版社,2006年。
  2. 《中國喪葬史》,徐吉軍,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
  3.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https://www.ncpssd.org(可檢索相關學術論文

(注:部分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權威數據庫檢索;現代研究文獻以出版社紙質書或學術平台來源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陪陵”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喪葬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及背景:

一、基本定義

  1. 臣子葬于帝王陵旁
    指有功的公卿大臣或列将去世後,其靈柩被允許安葬在皇帝陵墓附近,以示榮寵。這種制度體現了古代君臣關系的等級與尊卑。例如,《三國志》記載曹操曾下令“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壽陵”。

  2. 附葬或合葬
    廣義上也可指家族成員合葬于同一墓地。如《晉書》提到杜預因“陪陵舊義”選擇家族墓地。


二、曆史背景與實施


三、典型例子


四、現代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可參考《三國志》《後漢書》等文獻,或查看、3、5的原始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黯晦消沉骜侻悖虐不足數彩唱草稕兒長夜飲搶攘充庖春誦夏絃蹴踖悼息杜裡泛函分析費功負固不賓公襄顧身鶴書紅絲研黃貝花樣子鑒昧賈怨結構節憂雞卵金範靜觀默察警阙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經事酒車久系絶羣拔類均差狼頭纛連衍料石利己損人鹿皮翁駡市排中律欽信桡法繞梁之音日射入謝適世霜果順信遂許通狎紊碎踒閃侮害五裡霧相靡纖玅虓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