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止的意思、守止的詳細解釋
守止的解釋
猶言守靜。 明 何景明 《内篇》之十二:“守止以制行,勿使自亂;處晦以含照,勿使人見。”
詞語分解
- 守的解釋 守 ǒ 保持,衛護:守成(在事業上保持前人的成就)。守禦。守身(愛護自身,保持自己的品節)。守節。守恒。守望相助。墨守成規。 看管:看守。守護。 在一個地方不動:守株待兔。留守。 遵照:遵守。守法。守
- 止的解釋 止 ǐ 停住不動:止步。截止。 攔阻,使停住:止痛。禁止。 僅,隻:止有此數。不止一回。 古同“趾”,腳;腳趾頭。 行起 筆畫數:; 部首:止;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守止"是一個相對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從構成它的單字本義及古籍用例中探求。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
-
安守本分,知所進退:
- "守" 指守護、持守、遵循;"止" 指停止、界限、居所(引申為本分、限度)。
- 合起來,"守止" 強調安于自身所處的地位、名分或界限,不逾越本分,知道何時該停止行動。這體現了儒家"克己複禮"的思想,要求行為符合禮制規範,有所為有所不為。例如《論語·學而》"知止而後有定"(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志向堅定),"守止"可理解為實踐這種"知止"的狀态。
- 來源參考: 《說文解字》對"止"的解釋:"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 引申為停止、居住、處所。漢典網(www.zdic.net)提供了詳盡的字義解釋和古籍用例。
-
停止守衛,撤防:
- 在特定的軍事或守衛語境下,"守止" 可拆解為"守"(守衛)和"止"(停止),意指停止守衛、撤除防衛。
- 此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具體上下文理解。例如《左傳》等史書中描述軍事行動時,可能有類似表述(需具體查證)。
- 來源參考: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是收錄古漢語詞彙最權威的工具書之一,其對"守"的釋義包含"防衛、看守"義項,"止"包含"停止"義項。上海辭書出版社官網(www.cishu.com.cn)可查詢相關辭書信息。
"守止"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最主要、最核心的含義源于儒家倫理思想,指安守本分,知道并恪守行為的界限,不越軌,知所進退。在特定曆史文獻(尤其是軍事語境)中,也可能表示停止守衛或撤防 的意思,但此用法遠不如前義常見。理解該詞需緊密結合古代典籍的具體語境。
注: 由于"守止"在現代并非常用詞,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通常未收錄此詞條。其解釋主要依據古漢語字義、構詞法及古籍中的潛在用例進行推導。以上釋義參考了古文字學(《說文解字》)和大型曆史性語文辭書(《漢語大詞典》)的相關内容。國學大師網(www.guoxuedashi.com)等平台提供了部分古籍的線上檢索功能,可供研究者查證具體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守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守靜”,強調保持内心的平靜與克制。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守止”由“守”與“止”二字組合而成:
- 守:本義為護衛、遵守,引申為保持某種狀态(如守靜)。
- 止:意為停止、靜止,此處指克制行為或情緒。
組合後,“守止”指通過克制行動與情緒來達到内心的安定,即“守靜”之意。
二、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何景明的《内篇》第十二章:
“守止以制行,勿使自亂;處晦以含照,勿使人見。”
(通過守靜來約束行為,避免混亂;身處暗處仍能保持光明,不顯露于人前。)
現代用法中,多用于強調自我約束或冷靜處事,例如:
- 投資需嚴守止損,避免沖動決策。
- 面對挑釁時宜守止,避免沖突升級。
三、相關延伸
- 哲學關聯:與道家“緻虛極,守靜笃”(《老子》)思想相通,均主張通過内斂達到平衡。
- 近義詞:守靜、克制、持重。
- 反義詞:放縱、躁動、冒進。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内篇》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百代文宗襃薦倉鷹阊铪川蜀春魂楚市翠剡點次雕盡釘子戶多動症費散浮瘗蚝田胡鼓穢貊禍福之門忌妒譏關雞鳴馌耕盡歡金華仙伯拒谏課蜜坑穽力戒盧溝橋事變米象念望匿怨澎湖列島飄茵隨溷齊觀赇賄泣杖蛆草扔蹦肉吊窗入地無門入伍山龍子梢門十二蟲市儈試行爽脆夙好宿雨癱子踢腳通調痛割頭羊退省望士威讓沃野無莊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