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糾責的意思、糾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糾責的解釋

督察責難。《南史·王弘傳》:“若常垂恩宥,則法廢不行;依事糾責,則物以為苦。” 黃遠庸 《枯窘可憐之政事》:“至政府之不合法定手續,議員自有正當糾責之法,不必瑣碎質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糾責"一詞在權威的漢語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辭海》等)中并未作為獨立詞條收錄。它是一個在現代漢語實踐中,尤其是在法律、行政、管理等領域逐漸形成并使用的複合詞。其含義可以從其構成語素和實際使用語境中推導出來:

  1. 核心語素解析:

    • 糾: 本義為"纏繞",引申為"矯正"、"督察"、"檢舉"、"追究"等含義。例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糾"的釋義包含"督察;檢舉"(如"糾察")和"矯正"(如"糾正")。在"糾責"中,"糾"的核心意思是追究、查究、問責。
    • 責: 本義為"索取",引申為"要求"、"分内應做的事"、"批評指摘"、"處罰"等。在"糾責"中,"責"的核心意思是責任、過失、罪責。
    • 來源參考: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對"糾"和"責"的釋義)
  2. 合成詞義推斷: 結合"糾"和"責"的含義,"糾責"作為一個整體,其核心意思可以理解為:

    • 追究責任: 指對發生的錯誤、過失、事故或不當行為進行調查,查明原因,并确定和追究相關責任主體(個人或組織)應承擔的責任。
    • 問責: 強調對負有職責者因其失職、失誤或違法行為進行責問、追責的過程和結果。
  3. 實際語境中的含義與用法: "糾責"常用于以下場景:

    • 法律領域: 在司法審判或事故調查中,明确事故原因并确定法律責任人。例如:"事故發生後,相關部門迅速介入調查并啟動糾責程式。"
    • 行政管理/公共治理: 對政府官員或公共機構履職不當、決策失誤或造成不良後果的行為進行問責。例如:"建立完善的糾責機制是提升政府效能的關鍵。"
    • 企業管理: 在公司内部,對因管理不善、違規操作或未履行職責而導緻損失或風險的行為進行責任追究。例如:"公司對此次重大失誤啟動了内部糾責。"
    • 社會事件讨論: 在輿論中,公衆或媒體要求對某一事件的責任方進行追責。例如:"公衆呼籲對事件責任人進行嚴肅糾責。"
  4. 與近義詞辨析:

    • 問責: 與"糾責"含義高度接近,常可互換使用。"問責"更側重于"責問"的過程和制度本身。
    • 追責: 與"糾責"幾乎同義,強調"追究"這一動作。
    • 究責: 意義相同,用法類似。
    • 追究責任: 是"糾責"最直接的短語表達形式。

"糾責"是一個在現代漢語實踐中形成的複合詞,雖未被權威詞典單獨立條,但其含義清晰明确:指對發生的錯誤、過失、事故或不當行為進行調查,并追究相關責任主體(個人或組織)應承擔的責任的過程和結果。 它廣泛應用于法律、行政、管理及社會輿論等領域,核心在于"追究"和"責任"的結合。

網絡擴展解釋

“糾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含義
    “糾責”指督察并責難,強調對錯誤或失職行為的監督與問責。該詞由“糾”(糾正、督察)和“責”(責問、要求)組合而成,常用于法律、行政或制度性語境中。

  2. 出處與例句

    • 曆史文獻:最早見于《南史·王弘傳》:“若常垂恩宥,則法廢不行;依事糾責,則物以為苦。”此處指通過糾責維護法律效力。
    • 近代應用:黃遠庸在《枯窘可憐之政事》中提到“正當糾責之法”,體現對政府行為的監督。
  3. 用法解析

    • 語境:多用于正式場合,如法律條文、政策執行或組織管理中,強調對違規行為的追責。
    • 搭配:常與“依事”“正當”等詞連用,例如“依事糾責”“正當糾責之法”。
  4. 相關詞語

    • 近義詞:督察、問責、責難。
    • 反義詞:寬宥、赦免。
    • 擴展:“責”在古漢語中亦通“債”(zhài),但“糾責”中的“責”僅保留“責問”含義。
  5. 現代應用
    當代多用于描述制度性監督,如議會對政府的糾責權,或企業内部管理中的問責機制,體現權力制衡與責任落實。

讀音:jiū zé(注音:ㄐ一ㄡ ㄗㄜˊ)。

别人正在浏覽...

阿土古八磚變心麃邑冰镩財閥層龍絶藝産物闡揚光大車前八驺吃嘴沖默穿徹詞林嫡出丁家艱斷炊對食惰輪耳戳梵響風露紛結怪怪奇奇過眼煙雲古籀行動坐卧嘿哎箭槀街鎮箕踞積序系腰拒捕窺孔诔行盭夫劉四罵人龍忌陋識煤火辇毂下暖氣管女表平頭數清風兩袖權敵日月喪隕三腳架勝利時不我待史篇手勤鐵釺通美委要五狄無何有之鄉閑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