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常斷的意思、常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常斷的解釋

謂日常判處之事。《管子·問》:“問:五官有度制,官都其有常斷,今事之稽也何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常斷" 是漢語複合詞,由"常"(永恒不變)與"斷"(截斷、消失)構成。在古漢語中多用于哲學與佛學語境,指兩種對立的世界觀:

二、佛教術語釋義

在佛典中,"常斷"特指"常見"與"斷見" 兩種極端見解:

  1. 常見(śāśvata-dṛṣṭi):

    認為生命存在永恒實體(如"神我"),否定因果無常,源于對永恒的執著。

  2. 斷見(uccheda-dṛṣṭi):

    認為生命死後徹底斷滅,否定業力延續,落入虛無主義。

    佛教主張"離常離斷" 的中道觀,如《大智度論》雲:"常是一邊,斷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

三、現代漢語中的使用

現代語境下,"常斷"一詞已罕見,僅在研究古典哲學或佛學時作為專業術語出現。其概念可引申為對事物絕對化判斷的批判,強調辯證思維。


權威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常"、"斷"條目
  2.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常見"、"斷見"釋義
  3. 鸠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四十三(大正藏第25冊)

網絡擴展解釋

“常斷”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用法區分:

一、作為成語的含義(現代常用) 由“常”(頻繁)和“斷”(中斷)組成,表示事物頻繁中斷、缺乏連貫性。

二、古代文獻中的特殊含義 在《管子·問》中,“常斷”指日常的判決事務,屬于古代行政術語:


注意:現代使用中一般取第一種含義(成語用法),第二種屬于特定古籍中的專業表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闇很伯利茲部轄草率側面長飾常員辰地丑話穿連大姬得時電壓放大器頓曳泛話鳳羅分朗附親寡智阖界狠刻轟霆護佑簡調薦蔣噭嘷繳械家書抵萬金九草舊矩铠騎客綱客紀枯骨之馀困吝焜上雷公崚嶒靈思瀝液龍步闾戶獰猙俳調僻奧窮否窮人權兵燃鼎僧史山縣衰鈍訴狀投身頭重腳輕退老網巾玩奸武丁小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