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跌倒。比喻挫敗。《朱子語類》卷一三五:“ 東漢 外戚……養箇女子便頓放在宮中,十餘年後便窮極富貴。到得有些蹶跌,便闔族誅滅無遺類。”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來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樣子出來。”
“蹶跌”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詳細解釋:
詞源與結構
該詞為并列結構,通過動作的疊加強化“跌倒”的意象。古漢語中,“蹶”多指突發性的跌倒,如《呂氏春秋》中“蹶而刺之”;“跌”則強調身體失控的狀态,組合後更顯動作的劇烈性。
曆史用例
與“蹶跌”相關的詞彙包括:
如需進一步探究其古籍用例或演變脈絡,可參考《朱子語類》《傳習錄》等文獻。
《蹶跌》是一個形容詞短語,主要用來描述人或物因失去平衡而摔倒的情況。它表示一種突然的、用力的跌倒或摔倒,攜帶着突然的、不希望的,甚至是尴尬的意味。
《蹶跌》由部首“足”和“身”組成。
拆分部首:
- 足:表示與腳、走路相關的事物,有關于行走的含義。
- 身:表示與身體、個體相關的事物,有關人物的含義。
拆分筆畫:
- 足部的第一筆是豎折,第二筆是撇。
- 身部的第一筆是豎,第二筆是橫,第三筆是豎,第四筆是撇,第五筆是撇。
《蹶跌》一詞的來源較為晚,最早見于金代的《東京夢華錄·卷二·夢七·巡幸迎仙洞》一文。該詞在簡化字中寫作“跌倒”,在繁體字中寫作“蹶踣”。
在古時候,漢字《蹶跌》的寫法略有不同。足部的“足”字用了更多的筆畫,身部的“身”字則與簡化字相似。
1. 他一個不小心,蹶跌在地,感到十分尴尬。
2. 石頭上有一滴水,我踩上去不小心蹶跌了一下。
3. 雨後地滑,小明一腳踩到了水迹上,蹶跌在地,摔了一跤。
蹶足、蹶立、摔跤、憔悴、颠覆、傾倒、颠倒
摔跤、颠倒、傾倒、仆倒、跌倒
站穩、穩住、站立、站好、不倒、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