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宥的意思、申宥的詳細解釋
申宥的解釋
謂施恩寬宥。《新唐書·侯君集傳》:“陛下宜申宥 君集 ,俾復朝列,以勸有功。”
詞語分解
- 申的解釋 申 ē 地支的第九位,屬猴。 用于記時:申時(下午三點至五點)。 陳述,說明:申述。申斥。申辯。申冤。三令五申。申請。申報。 重複,一再:“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中國上海市的别稱。 姓。 筆畫
- 宥的解釋 宥 ò 寬容,饒恕,原諒:宥罪。宥恕。原宥。寬宥。尚希見宥。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申宥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申”與“宥”兩個字的古義來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指請求寬恕或赦免。具體指通過陳述理由或表達懇求,希望對方(通常指有權裁決者,如君主、上級或法律機構)對過錯、罪行予以原諒、減輕或免除懲罰。其核心在于“申述理由以求寬宥”。
二、字義分解與來源
- 申 (shēn):
- 本義為“伸展”、“陳述”。《說文解字》釋為:“申,神也。七月,陰氣成,體自申束。” 引申為表達、陳述、說明之意。在“申宥”中,取其申訴、陳情之義,即向有權者說明情況、理由或進行懇求。
- 來源參考:《說文解字》(中國最早的字典,東漢許慎著)對“申”的釋義奠定了其“陳述”義的基礎。
- 宥 (yòu):
- 本義為“寬待”、“寬容”。《說文解字》釋為:“宥,寬也。” 引申為寬恕、赦免、原諒。在“申宥”中,取其寬大處理、免除懲罰之義。
- 來源參考:《說文解字》對“宥”的釋義直接點明了其核心含義“寬”。《爾雅·釋诂》亦将“宥”釋為“寬也”,進一步印證。
三、用法與語境
“申宥”一詞主要用于較為正式或書面化的語境,常見于:
- 司法領域:指向官府、法官或君主請求對罪犯或被告予以寬大處理、減刑或赦免。例如:“臣冒死為父申宥。”(臣冒死為父親請求寬恕/赦免)。
- 人際或道德層面:指向長輩、上級或有德者請求原諒過錯。例如:“自知有愧,特來申宥。”(自知有錯,特來請求寬恕)。
- 該詞隱含了下對上的懇求關系和對過錯的承認,強調通過陳述(申)來達到被寬恕(宥)的目的。
四、古籍例證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可見:
- 《宋史·刑法志》等史書中,常有大臣為囚犯或同僚“申宥”的記載,指向皇帝請求寬赦。
- 來源參考:二十四史等官方史書是研究古代詞彙用法的重要語料庫。
五、近義詞辨析
- 求情:更口語化,泛指請求原諒或寬恕,不一定強調詳細陳述理由。
- 乞赦:更側重于請求赦免(免罪),對象多為官方或君主。
- 寬恕:側重于結果(被原諒),而“申宥”強調請求的過程和行為。
- 申宥 則結合了“申訴理由”和“求得寬恕”兩個動作,更具書面性和正式感。
“申宥”是一個源自古典漢語的正式用語,意為通過申訴、陳情來請求寬恕或赦免。其構成清晰地反映了“申”(陳述)與“宥”(寬恕)兩個動作的結合,體現了在承認過錯的基礎上尋求寬大處理的意圖,常見于司法求情或正式請罪的語境中。
網絡擴展解釋
“申宥”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為施恩寬宥,即通過施加恩惠或赦免來表達寬恕。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字義分解:
- 申:本義為陳述、申明,引申為表達或施行(如“三令五申”)。
- 宥:意為寬恕、包容(如“寬宥”“原宥”)。
- 合指通過申明恩典來寬恕他人。
出處與用法
- 文獻例證:
- 出自《新唐書·侯君集傳》:“陛下宜申宥君集,俾復朝列,以勸有功。”
此句意為:皇帝應寬赦侯君集,使其恢複官職,以激勵有功之臣。
- 語境: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場合,強調對有過錯者的恩赦與包容。
“申宥”屬書面用語,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其核心思想是以恩赦促改過,體現了傳統儒家“寬仁治國”的理念。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邦成北邙行北内繃場面本官不了了之觸觸生倒閣雕匮绖帶豆腐飯蠹糵發旦房間飛崿服疇亘古亘今觀測寡雙孤悶韓歐蒿然環帀豁琅嬌皮嫩肉夾生話己饑己溺九門鞠歌行快信樂屬旅抱麥迪黴素門庑拿敗強虜錢裡旗幅啟明星擎拳确士羣豪髯虵若淑若有所失钑花聲位身瑞受盤樞近肅氣談語韬瑕同心苣晩發微生物違約金霧幛響鈔精銀橡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