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踏謡娘的意思、踏謡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踏謡娘的解释

南北朝及唐代散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踏谣娘(或作“踏摇娘”)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一种重要的早期歌舞戏形式,主要流行于南北朝至唐代。其名称、表演内容和形式在古籍中有明确记载,体现了古代戏剧的雏形。以下是基于权威文献的详细解释:

  1. 定义与起源

    踏谣娘是起源于北齐(一说隋末)的一种带有故事情节的歌舞表演。其核心内容表现了一位妻子因丈夫(苏中郎/苏葩)酗酒家暴而悲苦诉怨的情节。名称中的“踏谣”指表演者且步且歌、摇顿其身的状态,“娘”则指故事中的女性主角。

  2. 表演形式与角色

    • 主角(妻子):通常由男性扮演,身着妇人服饰,入场后徐步行歌,反复哭诉自身遭遇,每唱完一段,旁人齐声和唱“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或类似唱词),形成一唱众表演模式。其步态摇顿,强化了悲苦情绪的表达。
    • 配角(丈夫苏中郎):后入场,扮演酗酒归来的丈夫形象。他身着红袍,面赤(象征醉酒),与妻子发生冲突,通常表现为殴打动作,是制造戏剧冲突的关键角色。
    • 和声帮腔:周围伴唱者的齐声应和是标志性特征,既渲染气氛,也起到划分表演段落的作用。
  3. 演变与别称

    该表演在唐代更为盛行,并出现变化。妻子一角逐渐改由女性扮演,表演重心也可能从悲苦转向调笑,甚至增加了“典库”(掌管当铺者)等新角色,情节更趋复杂。其名称在流传中也有异写,如“谈容娘”。

  4. 历史地位与文化意义

    踏谣娘被公认为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突破了单纯的歌舞或滑稽表演,具备了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特定角色装扮、程式化动作(如摇顿其身)、以及音乐(歌)与舞蹈(踏)的结合,具备了早期戏剧形态的诸多要素,对后世戏曲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参考来源:

  1. (唐)崔令钦《教坊记》:最核心的早期记载,详细描述了踏谣娘的起源、角色、表演细节及得名缘由。
  2.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提供了关于表演者、角色装扮(苏中郎“著绯,戴帽,面正赤”)的重要信息。
  3.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音乐志》:记载了踏谣娘(谈容娘)的表演场合(广场、宫廷)及和声特点。
  4. 任半塘《唐戏弄》:现代权威研究著作,系统考证了踏谣娘的源流、形态及其在戏剧史上的地位。
  5.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权威戏曲史著作,将踏谣娘定位为“有歌、有舞、有表演、有说白、有化妆的歌舞戏”,肯定其戏剧雏形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踏謡娘”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散乐表演形式,主要流行于南北朝至唐代。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2.历史背景与表演形式

3.相关考辨

4.文献记载

“踏謡娘”是古代结合歌舞与叙事的表演艺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与艺术发展水平。如需更深入的历史细节,可查阅《唐代散乐考》等专业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傍靠倍道而行诐行不讐补救残肢唱道情趁打哄撑目饬拏齿坐畜家雕阑顶天踵地斗袚敦整发喊纺绩烦恼身焚薙高蹇官船孤裔寒疮含诟函渭毁瓦画墁江壖鉴观汲短结余急徽警防疾恶好善积贼开讲扛荷哐啷暌离老尽良师益友两头蒙砺兵离畔刘根麻溜淖糜悂缪墙翣轻颿黥彭圣论栓皮书不尽言树书鼠子天开地辟头尾无一不知仙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