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陶墟的意思、陶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陶墟的解释

传说中 舜 烧制陶器的地方。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春秋》 昭公 七年, 谢息 纳 季孙 之言,以 孟氏 成邑 与 晋 而迁于 桃 。 杜预 曰:‘ 鲁国 卞县 东南,有 桃虚 ,世谓之曰 陶墟 , 舜 所处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陶墟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烧制陶器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尤指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陶窑遗迹及周边堆积区域。以下从词义、考古特征与文化意义三方面详释:


一、词义解析


二、考古学特征

陶墟通常包含以下典型遗迹(据考古报告归纳):

  1. 窑炉结构:如半地穴式馒头窑、龙窑等,残留窑壁、火膛、烟道。
  2. 生产堆积:窑渣、残次陶片、工具(陶拍、转盘)及原料(陶土、釉料)。
  3. 附属设施:作坊地基、储水坑、晾坯场等。

    例如河南巩义黄冶窑遗址,发现唐代三彩窑炉群与釉料沉淀池。


三、文化意义

  1. 技术实证:反映历代制陶工艺演变,如商代印纹硬陶、汉代铅釉技术、唐代三彩等。
  2. 经济形态标志:见证手工业分工与商品经济,如宋代磁州窑、景德镇窑的规模化生产。
  3. 文化遗产载体:如浙江上林湖越窑遗址,印证“秘色瓷”文献记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典型实例:


参考资料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
  2. 郭璞《尔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3.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学·三国两晋南北朝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4. 冯先铭《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2011年。
  5. 浙江省文物局《上林湖越窑考古报告》,文物出版社,2019年。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陶墟”的词义解释如下:

  1. 基本含义
    陶墟指传说中舜帝烧制陶器的地点,属于古代地名,用于描述与制陶相关的历史遗址。该词由“陶”(制陶工艺)和“墟”(废弃的居所或遗址)组合而成,强调其作为手工业遗迹的性质。

  2. 文献出处
    最早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其中引用了杜预的注释:“鲁国卞县东南,有桃虚,世谓之陶墟,舜所处也。”此处将陶墟与舜的制陶活动相关联,并说明其地理位置。

  3. 地理位置考据
    根据古籍描述,陶墟位于春秋时期鲁国卞县(今山东泗水县一带)东南方向,后被民间传为舜帝制陶的场所,可能与古代制陶业的发展中心有关。

  4. 文化象征意义
    舜帝作为上古贤君,其制陶传说反映了早期手工业的兴盛。陶墟因此被赋予文化象征意义,成为古代技艺传承和文明起源的符号。

  5. 词语结构解析

    • 陶:古音可读作“táo”或“yáo”(如“皋陶”),此处指陶器制作工艺;
    • 墟:指废弃的聚落或遗址,引申为历史遗迹。

陶墟是一个融合历史、地理与工艺文化的词汇,需结合文献考据与语义分析综合理解。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水经注》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暗哨备守鞭缚标子不慌不忙峬峭惨醋漕浴侪好扯掳尘触惩警澄峻道义掉罨子敌耦兜兜裤儿端操断流敦肃敦壮愕睨奋斗观众辉特匠籍机柄结袜计符机觉鸡子课儿亏损劳身焦思率臆慢骂勉强男儿膝下有黄金铺首羌零起结亲吻漆身祈向啓祚权利渠水染毫褥套三反伤教败俗沙堰手脚乾净双边贸易舒布太歳头上动土特勤温理檄定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