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樂的意思、舉樂的詳細解釋
舉樂的解釋
奏樂。《禮記·曾子問》:“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韓非子·五蠹》:“司寇行刑,君為之不舉樂。”《宋史·禮志二八》:“喪家輒舉樂者,譴伶人。”
詞語分解
- 舉的解釋 舉 (舉) ǔ 向上擡,向上托:舉頭。舉手。舉重。舉棋不定。 動作行為:舉止。輕而易舉。 發起,興辦:舉義。舉辦。創舉。 提出:舉要。舉例。 推選,推薦:推舉。薦舉。 全:舉國。舉世。舉家。 古代指科
- 樂的解釋 樂 (樂) è 歡喜,快活:快樂。樂境。樂融融。樂不可支。其樂無窮。樂觀(精神愉快,對事物的發展充滿信心)。樂天(安于自己的處境而沒有任何憂慮)。 使人快樂的事情:取樂。逗樂。 對某事甘心情願:樂此不
專業解析
“舉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演奏音樂、舉行樂舞儀式。它通常用于描述在特定場合,如慶典、祭祀、宴飨等莊重或喜慶時刻,正式地啟動或進行音樂演奏活動。
以下是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舉樂”指開始演奏音樂或舉行樂舞。它強調的是一種正式的、有組織的音樂表演行為,而非隨意的彈奏。其核心在于“舉”字,含有“發起、興辦、進行”之意,“樂”則指音樂、樂舞。
-
出處與古典用法: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見,多用于描述宮廷、宗廟或重要禮儀場合的音樂活動。
- 例如,《禮記·曾子問》中有:“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 這裡指娶親的人家,三天内不演奏音樂,以示對父母的思念(因娶親意味着代親)。
- 《史記·樂書》也記載:“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令小兒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時歌舞宗廟。孝惠、孝文、孝景無所增更,于樂府習常肄舊而已。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聲,拜為協律都尉。通一經之士不能獨知其辭,皆集會五經家,相與共講習讀之,乃能通知其意,多爾雅之文。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常有流星經于祠壇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陽》,夏歌《朱明》,秋歌《西暤》,冬歌《玄冥》。世多有,故不論。又嘗得神馬渥窪水中,複次以為《太一之歌》。歌曲曰:‘太一貢兮天馬下,霑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裡,今安匹兮龍為友。’後伐大宛得千裡馬,馬名蒲梢,次作以為歌。歌詩曰:‘天馬來兮從西極,經萬裡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中尉汲黯進曰:‘凡王者作樂,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馬,詩以為歌,協于宗廟,先帝百姓豈能知其音邪?’上默然不說。丞相公孫弘曰:‘黯诽謗聖制,當族。’” 其中涉及的儀式活動常包含“舉樂”環節。
-
使用場合:
“舉樂”常用于以下情境:
- 祭祀儀式:在祭祀天地、祖先時演奏特定的雅樂。
- 國家慶典:如皇帝登基、冊封皇後太子、重大節日(如元旦、冬至)等。
- 宮廷宴飨:在皇家宴會上演奏音樂助興。
- 婚喪嫁娶:古代禮制中對婚喪時的音樂使用有明确規定(如前述《禮記》中“三日不舉樂”的例子)。
- 其他重要禮儀:如朝會、賓射禮等。
-
同義詞與關聯詞:
- 奏樂:與“舉樂”意思非常接近,常可互換使用,指演奏樂曲。
- 作樂:也有演奏音樂的意思,但有時也指尋歡作樂(需根據語境區分)。
- 興樂:興起音樂,開始演奏。
- 用樂:使用音樂,指在禮儀中按規定使用音樂。
- 樂作:音樂開始演奏(常用于史書描述中)。
-
現代使用:
在現代漢語中,“舉樂”一詞的使用頻率已大大降低,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研究古代禮樂制度的學術著作,或用于表達非常正式、仿古的語境中。日常交流中更常用“奏樂”、“演奏音樂”等表達。
“舉樂”是一個源自古代禮樂制度的詞彙,意指在正式場合發起并演奏音樂或舉行樂舞儀式。它承載着濃厚的文化曆史内涵,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宮廷、宗廟祭祀及重要禮儀活動中的音樂實踐。其核心在于“舉”所體現的正式性和儀式感。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舉樂”的詞條釋義提供了權威基礎。
- 《辭源》(商務印書館):追溯了“舉樂”的古典文獻出處及用法。
- 《禮記·曾子問》(中華書局點校本):提供了“三日不舉樂”的經典用例。
- 《史記·樂書》(中華書局點校本):記載了漢代禮樂制度及用樂情況,是理解“舉樂”曆史背景的重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舉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為奏樂,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舉樂”指演奏音樂,尤其指在特定儀式或場合中安排樂隊的表演。該詞強調通過音樂營造氛圍,常見于禮儀、慶典或嚴肅事件中。
2.古籍出處
- 《禮記·曾子問》:提到“娶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指婚禮後三天内不奏樂,以示對家族延續的重視。
- 《韓非子·五蠹》:記載“司寇行刑,君為之不舉樂”,說明君主在行刑時停止奏樂以表肅穆。
- 《宋史·禮志》:規定喪家擅自奏樂會被譴責,體現禮法對音樂的約束。
3.用法與語境
- 儀式性:多與禮儀、祭祀、婚喪等重大活動關聯。
- 情感表達:通過奏樂或禁樂傳遞莊重、哀悼等情緒,如《三國志》中“舉酒作樂”描述慶賀場景。
4.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舉樂”,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其近義詞包括“奏樂”“作樂”,但後者更偏向娛樂性活動。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或相關禮儀,可參考《禮記》《宋史》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黯默白金百米綁匪闆書畢娶亳殷彩花柴荊傳熱觸情答禮蕩飏東扭西捏方天戟翻臉番入反眼不識豐飽豐沛凫公英給臉圭璋特達混溟胡謅亂傍鴶鸲錦片吉時開夜車跨總愧色靈飇利市龍爪粟亂首垢面妙想密電碼民富國彊明片内艱歐陽予倩潛晖曲論熱忽辣日坐愁城弱齡上班上蔡鷹盧世宗四星私學堂唐銻騰馳統治階級威刑衛魚問卜五通無為子湘山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