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類似曲蓋的鬥笠。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謝靈運 好戴曲柄笠。 孔隱士 謂曰:‘卿欲希心高遠,何不能遺曲蓋之貌?’ 謝 答曰:‘将不畏影者,未能忘懷。’”
“曲柄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曲柄笠指一種形似曲蓋(古代儀仗用傘)的鬥笠,其頂部帶有彎曲的柄狀結構。這種笠帽因造型獨特,常被文人隱士佩戴,如南朝謝靈運便以喜好戴曲柄笠著稱。
2. 出處與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世說新語·言語》:謝靈運戴曲柄笠時,隱士孔淳之調侃他“追求高遠心境,卻放不下象征權貴的曲蓋形制”。謝則以“不畏影者未能忘懷”回應,暗喻自己雖向往超脫,但仍受世俗影響。
3. 結構與象征意義
4. 現代使用
該詞現多用于古籍研究或文學賞析,日常生活中已不常見。其讀音為qū bǐng lì(注音:ㄑㄩ ㄅㄧㄥˇ ㄌㄧˋ)。
如需進一步了解《世說新語》中相關對話背景,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及《世說新語》原文注釋。
曲柄笠(qū bǎng lì),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曲曲折折的、彎曲的”。該詞主要用于描述物體在形狀或走勢上呈現出曲折、彎曲的特征。
拆分部首:曰(rì)+ 廾(gǒng)+ 罒(wǎng)
筆畫數:10畫
《曲柄笠》一詞來源于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詞中的“纖纖染曲柄,露翠蛾黃金贈。”此處曲柄指的是“蘆葦的枯稈”。
繁體字為:曲梃笠
在古代,曲柄笠的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如下:曲(㝴、㝵)柄(朾)笠(﨑)。
1. 這個曲柄笠的小河流經山谷,彎彎曲曲,風景非常美麗。
2. 建築物上的曲柄笠裝飾使其更具古典美感。
曲線、彎曲、蜿蜒、曲折、彎道、彎腰、彎曲性
彎曲、蜿蜒
直線、筆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