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貢計的意思、貢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貢計的解釋

貢物的登記簿。《晉書·張寔傳》:“遣督護 王該 送諸郡貢計,獻名馬方珍、經史圖籍于京師。”《宋書·明帝記》:“戊午,皇太子會萬國於東宮,并受貢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貢計(gòng jì)是中國古代政治與經濟制度中的重要術語,其核心含義指向地方向中央朝廷呈報財政收支、人口賦稅等統計數據的專項文書或行為。這一制度是中央集權統治下經濟管理的關鍵環節,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其具體内涵:


一、字義溯源與制度背景

  1. “貢”

    本義為進獻物品,《說文解字》釋:“貢,獻功也。” 引申為地方對中央的義務性繳納,包括實物(如糧食、絲帛)或貨币稅收。

  2. “計”

    指核算、登記,《周禮》載“歲終則令群吏緻事”,即要求官吏年終上報政績文書,含人口、田畝、賦稅等數據,稱為“上計”制度。

  3. 複合詞“貢計”

    融合二者,特指地方政府定期向中央提交的財政與戶籍統計報告,是中央考核地方政績、調配資源的核心依據。


二、曆史功能與實踐形式


三、相關制度辨析


四、學術定義與權威參考

據《中國曆史大辭典》釋義:

貢計:古代地方政府向朝廷申報戶口、賦稅、財政收支的文書制度,源于戰國,秦漢後制度化,為中央掌控地方財權之要務。

《中國經濟通史》進一步指出:

該制度通過量化考核強化中央集權,但地方虛報數據、逃避監管的現象始終存在。


“貢計”作為特定曆史概念,需置于古代中央集權與財政管理框架中理解。其本質是地方向中央提交的年度經濟統計報告,反映了傳統中國“統收統支”的財政管理模式,亦是研究古代國家治理的重要切入點。


參考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漢典網收錄)
  2. 《周禮·天官冢宰》(國學網)
  3. 班固《漢書·食貨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杜佑《通典·職官典》(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5. 《睡虎地秦墓竹簡·效律》(文物出版社)
  6. 《唐六典·戶部》(上海古籍出版社)
  7. 《中國曆史大辭典·經濟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8.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三聯書店)

網絡擴展解釋

“貢計”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貢物的登記簿,主要用于記錄各地進獻給朝廷的貢品信息。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貢計”由“貢”和“計”兩字組成:

    • 貢:指臣民或屬國向帝王進獻的物品(如珍寶、特産等)。
    • 計:此處指登記、記錄,引申為簿冊或賬目。
      合稱即“貢物的登記簿”,用于朝廷管理各地貢品的收納與統計。
  2. 曆史文獻例證
    該詞可見于《晉書·張寔傳》和《宋書·明帝記》等史書。例如:

    • 《晉書》記載:“遣督護王該送諸郡貢計,獻名馬方珍、經史圖籍于京師。”
    • 《宋書》提到:“皇太子會萬國于東宮,并受貢計。”
      這些記載表明,“貢計”是古代行政體系中重要的文書工具。
  3. 擴展說明

    • 功能:不僅記錄貢物種類、數量,還可能涉及進貢地區、時間等信息,便于中央財政管理。
    • 相關詞彙:與“貢賦”“計簿”等詞關聯,反映古代賦稅與物資管理體系。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貢品制度或相關文獻,可參考《晉書》《宋書》等史料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暗暧按步就班八達嶺焙粉奔轶摽摽并重憯痛策子持頤斥逐楮錠單費打粟幹抵巇敦愛法杖風華覆水幹鏚高光閣路古國骨體海沿子澒湧畫虎刻鹄交誼舞嘉慶子景相肯可跨國公司苦語拉不下臉涼糕涼了半截連坐令誕領示靈酥曆山溜鈎子敉谧默字佞宋蓬蔂骈臂橋孔清貧窮探入理梢梢沈細水裩水手湯水貼肉剸志五生鹹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