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陶潜《归去来兮辞》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后以"陶径"借指隐者之居。
“陶径”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存在一定差异,但核心解释可归纳如下:
该词源自晋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原指隐士庭院中的小路,后引申为隐者居所的代称,常用于诗词中表达归隐意象。
典故出处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归去来兮辞》中以“三径”代指隐士庭院。汉代蒋诩曾于院中辟三径,只与隐士往来,陶渊明借此典故表达隐居生活。
词义演变
后世将“三径”与陶渊明(陶潜)结合,形成“陶径”一词,特指具有隐逸文化象征的居所环境。
部分现代资料(如)提出“陶径”喻指“行为应如陶瓷般光洁”,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对字面义的引申或误读。建议优先采用与陶渊明相关的典故释义。
提示:若需了解该词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陶渊明作品集。
《陶径》(táo jìng)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陶器的径,即陶瓷器物的外径或底径。
《陶径》的部首是“阝”(阜),共有10个笔画。
《陶径》的来源较为明确,陶器是古代人们常用的生活用具,而陶瓷器物的径直接关系到其结构和稳定性。因此,人们将陶器的外径或底径称为陶径。
在繁体字中,陶径的写法与简体字保持一致,仍然是「陶径」。
在古代,汉字的形态会随着演变而有所变化,但是《陶径》这个词的基本形态在古代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仍然是「陶径」。
1. 这个陶瓷鼎的陶径相当均匀,非常稳定。
2. 工匠们在制作陶器时,都会精确测量陶径的尺寸。
陶器、径度、径直、径向等。
瓷径、陶器径。
贝径(指贝壳的直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