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常賦的意思、常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常賦的解釋

固定的賦稅。《魏書·食貨志》:“先是 太安 中, 高宗 以常賦之外雜調十五,頗為煩重,将與除之。” 唐 孫樵 《書何易于》:“百姓入常賦、有垂白僂仗者, 易于 必召坐與食,問政得失。” 宋 範成大 《寒亭》詩:“自雲足踏地,常賦何能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常賦是漢語中曆史悠久的複合詞,由"常"(固定、常規)與"賦"(稅收)構成,最早可追溯至《漢書·食貨志》"常賦歲入以給用",其核心含義指古代政府按固定周期征收的常規稅目。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常賦特指田賦、丁稅等法定稅種,與臨時加派的"雜賦"形成制度性對比。

從曆史演變角度,《宋史·食貨志》記載常賦包含夏秋兩稅,其征收标準需"明定數額,頒行諸路",體現了法定性特征。明清時期,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時将常賦整合為銀兩征收,相關記載見于《明會典》田賦條目,反映出稅收形态的貨币化轉型。

在語言學層面,該詞常與動詞"征""輸"搭配使用,如《資治通鑒》載"百姓輸常賦猶不給",凸顯其作為國家財政基礎的地位。現代漢語中雖不再用作稅收術語,但在曆史文獻研究、古代經濟制度分析等學術領域仍保持專業詞彙屬性。

(主要來源:《漢語大詞典》稅收類詞條、《中國曆代食貨志彙編》、中華書局《資治通鑒》注釋本)

網絡擴展解釋

“常賦”是中國古代稅收制度中的一個術語,指固定的賦稅,即國家按常規征收的稅種和稅額。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常賦”由“常”(固定、常規)和“賦”(稅收)組成,特指長期穩定征收的法定稅項,區别于臨時性雜稅。例如《魏書·食貨志》提到“常賦之外雜調十五”,說明常賦是基礎稅目,雜調則是額外征收的臨時稅。

二、曆史背景

  1. 南北朝時期:北魏文成帝曾因常賦之外的雜稅過重而下令減免,反映當時常賦是稅收主體。
  2. 唐代:官員孫樵在《書何易于》中記載百姓繳納常賦的場景,說明唐代常賦已成為穩定的財政來源。
  3. 宋代:範成大詩句“常賦何能免”表明常賦具有強制性,是百姓必須承擔的固定義務。

三、文獻例證

四、相關擴展

“賦”在古漢語中涵蓋田稅、人口稅等多種形式(如漢代“田賦”、唐代“租庸調”),而“常賦”更強調其固定性和法定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賦稅制度,可參考《魏書·食貨志》或《新唐書·食貨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包房保皇會報録人八書悖謾布護長舌婦崇大邨路凡格丐退割襟之盟公式化宮衛兵罣念規劃好乾好羞猾吏花樣家耗牋書殲亡簡恣結字機灌進寸退尺警官矜厲盡興計置訣厲爵踴客中口案力劣陵弊令顯靈相螺山謾書民志末契男妾逆差偶語棄市品調前來遷植岐蒐沈木天梯通析投鞭斷流讬寐剜刺挑茶微生物下店閑傑顯顯翼翼枭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