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逃暑飲的意思、逃暑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逃暑飲的解釋

猶言避暑飲。 唐玄宗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詩》序:“廚人嘗散熱之饌,酒正行逃暑之飲。” 宋 陸遊 《自詠》:“安用更為逃暑飲,虛堂三復自蕭森。”參見“ 避暑飲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逃暑飲"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有的避暑消夏方式,特指在炎炎夏日,人們為躲避酷暑而聚飲于清涼之處(如高堂、竹林、水畔)的行為,常伴有飲酒活動。這一習俗承載了豐富的曆史文化内涵,其核心含義與典故如下:

  1. 字面釋義與核心行為

    "逃"意為躲避、逃避;"暑"指酷熱的夏季;"飲"指聚飲、宴飲。合起來即指為躲避暑熱而進行的聚飲活動。這種行為強調在特定時節(盛夏)選擇蔭涼舒適的環境,通過社交性飲酒達到消暑納涼、愉悅身心的目的。

  2. 曆史典故與出處("河朔飲")

    該詞最著名的典故源自三國曹魏時期,與"河朔飲"同義。據《初學記》卷三引《典略》及《世說新語》等記載:東漢末年至三國時,袁紹(一說劉松)鎮守河朔地區(今黃河以北)。每逢三伏酷暑,他與賓朋常避于高堂或林下水邊,晝夜酣飲,借酒消暑,醉後便睡,以此度過炎夏。此風雅之舉被稱為"河朔飲"或"逃暑飲",成為後世效仿的避暑模式【來源:《世說新語·任誕》注引《語林》、《初學記·歲時部》引《典略》】。

  3. 文化内涵與演變

    • 雅集避暑: 逃暑飲不僅是生理上的避暑,更是一種文人雅士的社交與休閑方式。它常與竹林、清流、高台等意象結合,體現了古人追求自然清涼與精神愉悅的生活智慧。宋代以後,此風在士大夫階層中尤為盛行,如《避暑錄話》等筆記多有記載【來源:宋·葉夢得《避暑錄話》】。
    • 節令習俗: 在特定節日(如端午、伏日),聚飲避暑成為民間習俗的一部分。如《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汴京人于三伏天"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遠迩笙歌,通夕而罷"的盛況,可視作"逃暑飲"習俗的延伸【來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
    • 文學意象: "逃暑飲"及其代表的河朔故事,成為詩詞中象征消夏閑適、友朋歡聚的常用典故。如古人詩中常有"欲作河朔飲,須待明月生"、"共追河朔飲,更賦避暑詩"等句。

"逃暑飲"是中國古代應對酷暑的一種特色生活方式與文化現象,特指為避暑而進行的聚飲活動,尤以三國"河朔飲"典故最為著名。它融合了物理避暑、社交宴飲與精神愉悅,反映了古人順應自然、追求生活情趣的智慧,并在文學與民俗中留下了深刻印記。

網絡擴展解釋

“逃暑飲”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由“逃暑”和“飲”組成,字面意為“逃避酷暑時飲用的酒水”,但實際引申為避暑時的酣飲行為。其核心并非指普通的消暑飲品,而是特指古人通過飲酒來緩解炎熱的習俗。

二、典故與文獻依據

  1. 起源:與三國典故相關。據《初學記》引曹丕《典論》記載,劉松與袁紹子弟在盛夏晝夜飲酒避暑,形成“避暑飲”的說法(即逃暑飲的同義詞)。這種飲酒行為本為消暑,後演變為酣飲的代稱。
  2. 唐代用例:唐玄宗在《端午三殿宴群臣詩序》中提到“酒正行逃暑之飲”,指宮廷宴飲中以酒避暑的禮儀。
  3. 宋代文學:陸遊《自詠》中“安用更為逃暑飲”一句,以自嘲口吻表達無需借酒消暑的心境,側面反映該詞的文化意涵。

三、現代用法

如今“逃暑飲”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描述古代避暑飲酒的習俗。需注意其與普通消暑行為的區别,強調飲酒避暑的文化場景,而非單純飲用解暑飲料。

參考資料提示: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初學記》《全唐詩》等古籍,或參考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來源2、4)。

别人正在浏覽...

冰川運動不以辭害志不值當采食常禮城阃陳政寵昵大地回春打中火鄧缌典法雕梁鬥饤耑愛犯政墳墓富平車伏室更世寡孀龜甲屏寒俊好善何戡豁指頭蔣士铨蒹葭伊人蛟眉節目單計然之術就撫老牛罍觚楞閃澧蘭沅芷祿廪淪寂賣呆密秘銘肌镂骨拈掇囐哒旁鄉烹龍煮鳳竊議清歈蚑蠕阮瑀掃刷身名俱敗事産適母似乎擡舁天街完白山民未見得骫靡文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