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拈掇的意思、拈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拈掇的解釋

亦作“拈敪”。1.提;提及。《朱子語類》卷三九:“ 顔子 不處貧賤,固自樂;到他處貧賤,隻恁地,更難;所以聖人於此數數拈掇出來。” 魯迅 《集外集拾遺·<何典>題記》:“成語和死古典又不同,多是現世相的神髓,隨手拈掇,自然使文字分外精神。”

(2).擺弄。《朱子語類》卷一○一:“ 郭子和 傳其父學,又兼象數,其學已雜,又被 謝昌國 拈掇得愈不是了。”

亦作“拈敪”。用手估量輕重;斟酌。《景德傳燈錄·義玄禅師》:“ 黃蘖 将钁钁地曰:‘我遮钁,天下人拈敠不起,還有人拈得起嗎?’” 元 白樸 《牆頭馬上》第三折:“眼似瞎,手如瘸,輕拈掇,慢拿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拈掇”在現代漢語中屬于較少使用的方言詞彙,其規範詞形應為“掂掇”。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掂掇”讀作diān·duo,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本義指用手托住物體上下晃動以估量輕重,例如:“他拈掇着包裹的重量,猶豫是否要郵寄。”該用法常見于北方口語,強調通過觸覺進行實際測量。

二、引申義為斟酌、權衡利弊,例如:“公司高層正在拈掇新項目的可行性。”此用法多出現在正式書面語中,體現對事物多角度的考量分析。

該詞的語源可追溯至元代戲曲作品,《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中“掂折玉簪”的“掂”字已含衡量之意,後期疊加詞綴“掇”構成雙音節動詞,符合漢語詞彙雙音化發展趨勢。

網絡擴展解釋

“拈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

  1. 提及時或提及
    該詞常被用來表示“提起、談及”某事。例如,《朱子語類》中提到“聖人於此數數拈掇出來”,即強調反複提及重要内容。魯迅在《何典》題記中也用“隨手拈掇”描述對成語的靈活引用。

  2. 擺弄或細緻處理
    本義與手的動作相關,指用手指輕巧地拿取、整理物品。如《景德傳燈錄》中“天下人拈掇不起”,形容物品難以被擺弄或掌握。現代用法也可引申為對事物的精心安排,如“細心地拈掇房間布置”。

  3. 斟酌或估量
    在部分文獻中,“拈掇”還隱含權衡、考量的含義。例如《朱子語類》中“拈掇貧賤之難”,即指對處境的斟酌思考。

讀音與結構:拼音為niān duō,由“拈”(輕捏)和“掇”(拾取)兩個動詞複合而成,體現動作的細緻性。
使用場景:既可用于具體動作(如擺弄物件),也可用于抽象表達(如提及話題或思考問題)。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暗箭難防安然白侯扳道汴京标準像不是話頭不相下禅草城門魚殃瘡痍除差淬鏡的定點金成鐵跌宕格斷章取意鋼洋攻土花柳恢詭谲怪貨籍見不的将禦腳脖子懇款良宵令淑荔枝麻地漫天眯糊密遣木槽馬噴漿劈地劈空扳害強志帩頭求全之毀日薄崦嵫軟玉溫香喪明之痛三張尚書山圈霜叢霜法四診宋襄公陶碌梯附讬愛王爾踠跧猬起無滞縣男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