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拈掇的意思、拈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拈掇的解釋

亦作“拈敪”。1.提;提及。《朱子語類》卷三九:“ 顔子 不處貧賤,固自樂;到他處貧賤,隻恁地,更難;所以聖人於此數數拈掇出來。” 魯迅 《集外集拾遺·<何典>題記》:“成語和死古典又不同,多是現世相的神髓,隨手拈掇,自然使文字分外精神。”

(2).擺弄。《朱子語類》卷一○一:“ 郭子和 傳其父學,又兼象數,其學已雜,又被 謝昌國 拈掇得愈不是了。”

亦作“拈敪”。用手估量輕重;斟酌。《景德傳燈錄·義玄禅師》:“ 黃蘖 将钁钁地曰:‘我遮钁,天下人拈敠不起,還有人拈得起嗎?’” 元 白樸 《牆頭馬上》第三折:“眼似瞎,手如瘸,輕拈掇,慢拿撚。”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拈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

  1. 提及時或提及
    該詞常被用來表示“提起、談及”某事。例如,《朱子語類》中提到“聖人於此數數拈掇出來”,即強調反複提及重要内容。魯迅在《何典》題記中也用“隨手拈掇”描述對成語的靈活引用。

  2. 擺弄或細緻處理
    本義與手的動作相關,指用手指輕巧地拿取、整理物品。如《景德傳燈錄》中“天下人拈掇不起”,形容物品難以被擺弄或掌握。現代用法也可引申為對事物的精心安排,如“細心地拈掇房間布置”。

  3. 斟酌或估量
    在部分文獻中,“拈掇”還隱含權衡、考量的含義。例如《朱子語類》中“拈掇貧賤之難”,即指對處境的斟酌思考。

讀音與結構:拼音為niān duō,由“拈”(輕捏)和“掇”(拾取)兩個動詞複合而成,體現動作的細緻性。
使用場景:既可用于具體動作(如擺弄物件),也可用于抽象表達(如提及話題或思考問題)。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拈掇的意思

拈掇是一個動詞,意思是動手、擺弄、整理、處理等。此詞用于形容人們在處理瑣事、物品時的一種動作。也可以指一個人處理問題或事務的方式和态度。

部首和筆畫

拈掇的部首是手,它由手部在上方的提字旁組成。拈掇共有9個筆畫。

來源

拈掇最早見于《說文解字》和《玉篇》等古代字書,在古代就已經使用,并被廣泛接受。其來源可能與古代人們處理物品時的姿勢有關,通過動作将物品從一處移動到另一處。

繁體

拈掇的繁體字是「拈撥」。在繁體字中,「掇」字的下方多出一個「撥」字的偏旁,表示在拈掇的過程中的握取、擺弄的動作。

古時候漢字寫法

拈掇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沒有太大變化,形狀和現代大緻相同。不過在古代字書中的字形稍有差異,更加簡化,但整體結構和現代一緻。

例句

1.他喜歡拈掇小裝飾品,将它們整理得井井有條。

2.她用心拈掇每一個細節,使得展覽會更加完美。

組詞

拈弄、整撥、拿捏、擺弄、籌措等

近義詞

整理、處理、安排

反義詞

放任、草率、忽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