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偷生;苟安。 清 唐孫華 《夏重談金陵舊事》詩:“ 江 表張黃旗,王氣銷赤幟。媮息僅一年,傳聞有二異。” 金一 《心聲》:“于斯時也,僝焉媮息,簡焉不得日,乃有警旦之士,喚大魘而使之覺。”
您查詢的“媮息”一詞可能存在拼寫誤差,因為在現有權威資料中未找到該詞的确切釋義。以下是三個字形或發音相近的詞語解釋,供您參考:
瞚息(shùn xī)
指極短的時間,與“瞬息”同義,常用于古文表達時間短暫。例如:“成敗在瞚息之間”。
孶息(zī xī)
法律術語,分為兩類:
哱息(bō xī / pò xí)
拟聲詞,模拟打噴嚏聲,見于元雜劇《小孫屠》:“哱息!今日眼跳,有些不好”。
建議:
若需進一步确認,請核實原詞出處或提供更多上下文。若涉及古文或專業領域,可查閱《辭海》《法學詞典》等工具書。
媮息(tóu xī)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豐富的含義。下面将分别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介紹這個詞語。
媮息的拆分部首為女(nǚ)和口(kǒu),共有13畫。
媮息一詞最早是由古代漢語中的兩個獨立詞彙合并而來,其原義是指女性在結婚後由家族轉至丈夫家庭的過程。後來,該詞逐漸演變為表示新娘的喜悅心情和對新生活的期待。如今,媮息一詞已經含有了期待、喜悅和祝福的意義。
繁體字“媮息”相對于簡體字而言,隻是在書寫形态上略有不同,沒有改變其發音和含義。
在古時候,漢字“媮”并沒有口部,它的上部由象征女性的女字旁構成,下部則是象征音聲的聿字旁。
1. 新娘笑容滿面,真是媮息可掬。 2. 她的媮息之情溢于言表。
組詞:媮媮(形容笑聲嬌美悅耳)
近義詞:喜悅、歡忻
反義詞:憂愁、沮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