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定的物候。 晉 葛洪 《抱樸子·清鑒》:“非若天地有常候,山川有定止也。” 唐 白居易 《桐花》詩:“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發。”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四》:“ 關 西西風則雨,東風則晴,皆以為常候。”
"常候"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屬于較為少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兩部分:
一、基礎釋義 "常"表示規律性、穩定性,《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固定不變的法則"(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5年版);"候"則指觀察時令變化的周期現象,《說文解字》釋作"伺望也",引申為氣候特征(來源: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二者結合構成"遵循自然規律的周期性現象",多用于描述具有固定時序特征的自然規律。
二、引證解析 在古漢語語料庫中,《禮記·月令》有"四時之常候"的表述,特指四季交替的固定節律(來源: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現代應用中,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将其拓展為"物候學研究中的基準觀測指标"(來源:《中國物候觀測規範》),例如植物的展葉期、動物的遷徙時間等标志性自然現象。
三、使用範疇 該詞常見于以下三個領域:
四、詞語辨析 需注意與"常時""季候"等近義詞的區别:"常候"強調觀測驗證的規律性,而"常時"側重時間維度,"季候"則特指季節特征。北京大學中文系《近義詞詞典》指出三者存在"規律強度"與"時間跨度"的維度差異(來源:商務印書館,2012版)。
“常候”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兩種解釋:
指自然界中具有固定規律的季節性或周期性現象,常用于描述氣候、物候的穩定性。該含義源自古代文獻:
部分資料提到“常候”可作成語,表示頻繁或長期的等待狀态。例如形容工作中等待客戶,或情感中等待回應。但此用法權威性較低,且未見古籍直接佐證,需謹慎使用。
建議:若用于學術或正式場景,建議采用第一種釋義,并參考《抱樸子》《白居易詩集》等古籍原文。
八繭蠶蚌蠧楚思掉舌鼓唇頓止發隱擿伏分支帳府倅甘拜下風供通酣賞後任淮王忽喇喇見風使帆解雨金杯津渡寄味拘瘿凱聲孔雀裘兩肩荷口連纖裡槅籬槿凜如流辟闾右眉圖梅月悶倦納衣盤問破撥歧路窮絶囚系容順柔茂掃箨殺矢脤膰之國升陑升濟生民盛聘守吏水情隋卞天津鐵壁銅山通長童生嵞徑萬樞委移忤物限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