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條脫的意思、條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條脫的解釋

古代臂飾。呈螺旋形,上下兩頭左右可活動,以便緊松。一副兩個。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運象·綠萼華詩》:“贈詩一篇并緻火澣布手巾一枚、金玉條脫各一枚。條脫似指環而大,異常精好。” 唐 李商隱 《李夫人歌》:“蠻絲繫條脫,妍眼和香屑。”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辨誤》:“ 文宗 問宰臣:‘條脫是何物?’宰臣未對,上曰:‘《真誥》言, 安妃 有金條脫為臂飾,即金釧也。’” 明 陳繼儒 《枕譚·條脫》:“條脫,臂飾也。”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秀姑》:“女脫臂上紫金條脫為贈。”參閱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辨誤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條脫,漢語古語詞,特指古代女性佩戴的環形臂飾或腕飾,材質多為金、銀、玉等貴重材料。其名稱源自“條狀可脫卸”的佩戴特性,最早見于南北朝文獻,唐代成為詩詞中常見的女性飾物意象。

  1. 詞源與形制考釋

    “條”指細長可彎曲的形态,“脫”意為可拆卸。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條脫即“手镯或臂環”,因以條狀金屬彎曲成環、可開合佩戴而得名。其形制類似現代開口手镯,但工藝更精巧,常錾刻花紋或鑲嵌珠寶。

  2. 文化意涵與演變

    在唐代文學中,條脫被賦予情感象征。李商隱《中元作》雲“羊權須得金條脫”,将金條脫作為信物表達情誼。宋代《太平廣記》記載,條脫曾作為宮廷賞賜品,體現其貴重屬性。明清時期,條脫逐漸被“钏”“镯”等名稱替代。

  3. 文獻例證

    • 南朝梁陶弘景《真诰》載“安妃有斲粟金跳脫”,注曰“跳脫即條脫”,印證其早期異名。
    • 《全唐詩》中劉禹錫《竹枝詞》“銀钏金钗來負水”,其中“钏”即條脫類飾物,反映其在民間普及。

網絡擴展解釋

“條脫”是古代的一種臂飾,具有獨特形制和文化内涵。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條脫是古代女性佩戴的腕飾或手镯,由捶扁的金銀條繞制成螺旋形,兩端用金銀絲編制成可調節松緊的環套。通常一副兩個,可靈活佩戴于手臂。

  2. 形制特征

    • 螺旋結構:呈螺旋形纏繞,約3-8圈,類似現代彈簧手镯。
    • 活動設計:上下兩頭可左右活動,便于調節松緊,適應不同臂圍。
    • 材質演變:早期為彩色絲帶(“絛”),南北朝後多用金、玉、銀等貴重材料制作。
  3. 曆史與文學記載

    • 南朝陶弘景《真诰》記載,條脫“似指環而大,異常精好”。
    • 唐代李商隱詩句“羊權雖得金條脫”,宋代《李師師外傳》提及皇帝賞賜“金條脫”,均反映其作為貴重飾物的地位。
  4. 詞源與别稱

    • 原意為“脫災的彩絲帶”,後因材質變化衍生出裝飾功能。
    • 别稱“跳脫”“條達”,因古代對構詞理據理解模糊,以音近字記錄所緻。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例證或實物圖片,可查閱《真诰》《能改齋漫錄》等古籍,或參考博物館藏品的圖文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闆畫版檄杯行慘凄澄源正本捶字觸山蹈死擣衣石典雇蝶怨蛩凄遏滅方弼撫今思昔浮沫佹辭骨托含靁後排胡裡胡塗煎燈解祟眷盼蠲汰刻足適屦控守饋餫枯皮略事憐孤惜寡連阡累陌禮刑暝晦漠漠昵友遣興绮皓傾返清容清祉瓊畟曲室沙狗沙羽盛務使貪使愚水至清則無魚水中撈月水漲船高水性楊書禮署議私政損友天牝停休團圝違慠畏慄蕪漫五馬圖響聲瀉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