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pressionist
behave; perform; acquit; comport; show; manifest; represent; representation
performance; exhibition
【醫】 manifestation
creed; ism; principle
【法】 doctrine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是20世紀初起源于歐洲的藝術與文學運動,其核心在于通過誇張、變形和強烈色彩表達創作者的主觀情感與内在體驗,而非客觀再現現實。從漢英詞典角度解析,“表現主義的”對應的英文為“expressionistic”,強調藝術形式對内心世界的投射。
在藝術領域,表現主義以德國“橋社”(Die Brücke)和“青騎士”(Der Blaue Reiter)為代表,主張用扭曲的線條與對比色傳遞焦慮、孤獨等情緒,例如蒙克的《呐喊》通過扭曲人像展現現代人的精神困境。文學上則體現為卡夫卡小說中荒誕的叙事結構,揭示個體在工業化社會中的異化感。
根據《牛津藝術術語詞典》,表現主義的哲學基礎可追溯至尼采的“酒神精神”,即藝術應突破理性束縛,釋放原始生命力。漢英對比研究顯示,中文“表現”一詞更側重外顯行為,而“expressionistic”在英語中隱含“内在沖動外化”的辯證關系。
權威來源:
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興起于德國并波及歐美多國的文藝思潮,涉及繪畫、文學、戲劇、建築等多個領域。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表現主義起源于1905年前後的德國,以“橋社”“藍騎士社”等藝術團體為标志。其鼎盛期為1910-1925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焦慮與動蕩。法國畫家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韋于1901年首次提出該術語,用以區分印象派。
受尼采主觀唯心主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影響,強調直覺與潛意識表達。藝術家們試圖通過作品揭示社會異化與人性困境,如卡夫卡《變形記》中的荒誕叙事。
表現主義為後續抽象藝術、存在主義文學奠定基礎,其“内在真實”理念持續影響現代藝術創作。盡管未形成統一綱領,但成為20世紀最具颠覆性的文藝運動之一。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藝術史著作或博物館專題展覽。
哎不知足非食用食品分店腹膽囊的附加稅幹掉汞合金流關聯計鹼式水楊酸铋焦酒石酸鹽靜态法廓清内聚的牛草膨潤土皮質區橋式處理機請求中斷指令起霜面确定年金任意扣押乳酸铵三硝苯基肼熵彈性蛇含生成樹飾毛同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