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 代刻石。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元氏封龙山颂》:“ 汉 刻希逢,良可宝贵。”
“汉刻”指汉代刻石,是汉代留存下来的石刻艺术形式,主要用于记录历史事件、颂扬功绩或装饰建筑。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汉刻”即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的刻石作品,涵盖碑文、摩崖石刻、画像石等类型。这些石刻不仅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汉代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历史价值
清代学者叶廷琯在《吹网录·元氏封龙山颂》中提到:“汉刻希逢,良可宝贵”,说明其存世稀少且备受珍视。典型代表如《石门颂》《张迁碑》等,展现了汉代隶书的成熟风格。
文化意义
汉刻内容多涉及政治、军事、祭祀等,例如《封龙山颂》记录了汉代封禅仪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信仰。此外,画像石中的图案生动呈现了汉代生活场景与神话传说。
艺术特征
汉刻书法以隶书为主,风格古朴雄浑,笔画方折与圆润并存,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深远。部分石刻还兼具浮雕装饰,体现汉代工艺水平。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汉刻作品或艺术分析,可参考考古文献或书法史专著。
《汉刻》是一个汉字词汇,指的是使用刻刀或类似的工具在物体上刻写汉字。该词一般用于形容古代的木刻、石刻、铜刻等雕刻形式。
《汉刻》这个词的部首是“刀”,总共包含了3个笔画。
《汉刻》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使用刻刀将汉字刻刻在木头、石头和铜器等物体上,用以记录文字和传播知识。繁体字的书写形式为「漢刻」。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古时候的汉字写法更为繁复,筆順也有所差異。例如,「漢刻」的繁体字「漢」在古代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
1. 这本书是通过汉刻的方式出版的,非常精美。
2. 我参观了那座古老的寺庙,里面有许多汉刻的碑文。
1. 木刻:指使用刻刀将汉字刻在木板上的一种雕刻技艺。
2. 石刻:指使用刻刀将汉字刻在石头上的一种雕刻形式。
3. 铜刻:指使用刻刀将汉字刻在铜器上的一种雕刻方法。
近义词:雕刻、刻字、刻画。
反义词:印刷、打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