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足失色的意思、顿足失色的详细解释
顿足失色的解释
顿足:跺脚。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形容十分惊慌。
词语分解
- 顿足的解释 以脚跺地。多形容情绪激昂或极其悲伤、着急。《韩非子·初见秦》:“闻战顿足徒裼,犯 * ,蹈鑪炭,断死於前者,皆是也。” 唐 杜甫 《兵车行》:“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清 蒲松龄 《聊斋
- 失色的解释 ∶因惊恐而面色变白惊愕失色诸将皆失色。;;《李愬雪夜入蔡州》 ∶失去本来的色彩或光彩年久失色我脑海里忽然涌出许多作家在书中对云的千姿百态、千娇百媚的描写,但一同我眼前亲见的景象相比,却都有点失色了。
专业解析
“顿足失色”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可从字面和引申角度解析:
释义
指人因极度惊慌、悲痛或愤怒而跺脚,同时失去常态、脸色骤变,形容情绪失控的状态。该成语常用于描述突发事件引发的强烈情感反应,强调行为与神态的双重变化。
结构分析
- 顿足:跺脚的动作,古汉语中“顿”有“急促用力”之意,如《说文解字》释“顿”为“下首也”,引申为情绪激动时的肢体表达。
- 失色:面容失去正常颜色,语出《战国策·赵策》“太后之色少解”,后泛指因情绪波动导致的脸色变化。
用法示例
多用于文学描写或口语强调,如:“听闻噩耗,他顿足失色,良久未能言语。”体现人物在震惊或悲痛中的剧烈反应。
权威参考
释义综合自《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及《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华书局),两书均收录该成语并注解其情感表达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顿足失色”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拼音:dùn zú shī sè
- 释义:顿足(跺脚)与失色(因惊恐而脸色突变)结合,形容人极度惊慌失措的状态。
出处与背景
- 来源: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中的句子:“成仓猝莫如所救,顿足失色。”
- 语境:描写主人公在突发危机下的慌乱反应,体现古典文学中通过动作与神态刻画心理的手法。
结构与用法
- 语法:联合式成语,多作谓语、状语。
- 多音字注意:“色”在书面语中读sè(如“色泽”),口语中读shǎi(如“掉色”)。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惊慌失措、手足无措
- 反义词:镇定自若、面不改色
例句
- 现代用法:听到突发噩耗,他顿时顿足失色,语无伦次。
- 原著例句:“成仓猝莫如所救,顿足失色。”(《聊斋志异·促织》)
该成语通过动作(跺脚)与神态(失色)的描写,生动展现人在紧急情况下的慌乱,常见于文学与口语表达中。
别人正在浏览...
奥峭白浄板障保育卑院弁琼笔劄踣鹿不系擦西椿槿锄掊爨婢胆固醇颠隳顶敬定时跑铎刀儿童乐园饿乡翻晒凡走腹囊伏突干凈地干兰高第拱花光猷盬恶缓歌慢舞或曰僭肖经藏景胜麂子捔力拘劫开球克绍廉访龙蛇之诗轮边磨错母爱敲句耆臣清尚起痿躯老市井徒视力绶花太初慰留五陵原箱筥嚣号嚣哗宵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