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焉的意思、介焉的详细解释
介焉的解释
(1).细微貌。介,通“ 芥 ”。《列子·杨朱》:“量十数年之中,逌然而自得亡介焉之虑者,亦亡一时之中尔。”
(2).耿介孤高貌。《晋书·隐逸传序》:“介焉超俗,浩然养素。”
词语分解
- 介的解释 介 è 在两者中间:介于两者之间。介词(用在名词、代词之前,合起来表示地点、时间、方向、方式等关系的词,如“从”、“向”、“在”、“以”、“对于”等)。介入。 这样,这么:像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么回事
- 焉的解释 焉 ā 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焉。不复出焉。 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且焉置土石? 文言助词:又何戚焉。 笔画数:; 部首:灬;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介焉”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其释义主要有以下两种:
-
细微、微小的样子(形容词性):
这是“介焉”较为常见的含义,形容事物极其微小或微不足道的状态。此义源于“介”字本身有“微小”、“纤介”之意,加上语气词“焉”构成形容词。
- 例证与出处:
- 《庄子·庚桑楚》:“夫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而鲵鳅为之制;步仞之丘陵,巨兽无所隐其躯,而孽狐为之祥。…介焉之有,唯圣人能之。” 此处“介焉之有”意指极其微小的存在(或指细微的征兆、迹象)。(参考《汉语大词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对“介焉”的释义之一即为:“细微貌”。
-
句末语气助词(助词性):
在部分古籍中,“介焉”可能用作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焉”,表示陈述、肯定或停顿的语气,但此用法相对少见且需严格依据上下文判断。“介”在此可能无实义或起强调作用。
- 例证与出处:
- 此用法在《左传》等典籍中偶有出现,常需结合古注理解。例如《左传·昭公二十年》:“其所以介社稷於不焉者,楚不几十年,未能得志也。” 杜预注对“介”的解释可能涉及此结构(但需注意此例中“介”与“焉”可能非直接连用为“介焉”,更可能是分属不同语法成分)。更明确的句末助词用法需查证更具体的古籍用例及训诂。(参考古汉语虚词研究)
“介焉”的核心含义指向“微小的样子”,用于形容事物极其细微。在特定古籍语境下,也可能作为句末语气助词使用,但后者需谨慎依据上下文和古注确认。该词体现了古汉语词汇的简洁与精确。
主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权威大型汉语语文词典):提供了“介焉”作为“细微貌”的释义及书证(如《庄子》)。可在汉典网(www.zdic.net)等平台查询相关条目。
- 《庄子》(先秦道家经典):提供了“介焉”用于形容“细微存在”的典型用例(《庚桑楚》篇)。
- 《左传》及杜预注(先秦史书及重要古注):提示了“介焉”结构在古籍中可能涉及句末语气助词的用法(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介焉”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有两种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
细微、微小
- 这里的“介”通“芥”,指像芥子般细小的事物。多用于形容事物或情感的细微程度。
- 例句:《列子·杨朱》中提到“逌然而自得亡介焉之虑者”,意为“悠然自得而无丝毫忧虑”。
-
耿介孤高
- 形容人性格刚正不阿、超然脱俗。
- 例句:《晋书·隐逸传序》用“介焉超俗,浩然养素”描述隐士高洁的品格。
二、用法与特点
- 语境: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
- 结构:由“介”(通“芥”)和“焉”(助词)组合而成,强调程度或状态。
- 发音:拼音为jiè yān,注音为ㄐㄧㄝˋ ㄧㄢ。
三、参考资料
如需进一步查阅,可查看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如)。
别人正在浏览...
拜词白襕白柘不亢不卑不与参股长庚刬秽觇知超特成风宸威春精词人大操断茬顿挫抑扬飞江膏唇贩舌怪力寡狭古皇闺薄雇倩海粉回天倒日鲛鯋镜袱井亩济俗伎艺攫噬俊鸟开冻賫捧谅阴琳篆溜勾子落花无言氯化钠迈达满数囔囔骑步弃才骑鲸客青崦刃口伤疤生人气失花儿绥旌糖萝卜天地不容讬景脱生望云献诗贤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