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翰牍的意思、翰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翰牍的解释

书籍;书札文牍。《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求之载籍,翰牘所未纪;讯之遗老,耳目所未接。” 李周翰 注:“翰,笔也。牘,版,所以书记事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 钱昱 ﹞尤善翰牘, 太宗 取閲,深爱之。” 清 钱泳 《履园丛话·书学·赵松雪》:“吾儕既要学书,碑版翰牘,须得兼备。碑版之书其用少,翰牘之书其用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翰牍(hàn dú)是汉语中一个典雅的古语词,特指书写的工具及文书、信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本义解析

  1. 字源构成

    “翰”本指鸟羽,古代以羽毛制笔,故引申为毛笔(《说文解字》:“翰,天鸡赤羽也”);“牍”为古代书写用的木片(《说文解字》:“牍,书版也”)。二字组合,原指书写工具,后扩展为文书的总称。

  2. 权威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

    “翰牍”指书札、文书。如《南史·文学传》:“辞赋清新,属翰牍于须臾。”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9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


二、文化意涵

  1. 文书载体

    在纸张普及前,“翰牍”代表竹简、木牍等书写材料,是古代公文、信函的物理载体。如《颜氏家训·勉学》提及“尺牍书疏,千里面目”,凸显其沟通功能。

  2. 文学象征

    唐宋文人常以“翰牍”代指书信或文章,赋予其雅致意象。如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称“快雪时晴,佳想安善”,即为翰牍典范。

    (来源:《中国书法全集》,荣宝斋出版社)


三、近义辨析


经典例证

《文心雕龙·书记》:“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

(刘勰所述“文翰”即翰牍之属,反映文书制度的演变)

来源:中华书局《文心雕龙注》


结论:

“翰牍”是汉语中融合物质载体与文化功能的复合词,既指书写工具,亦代指文书信函,贯穿于中国古代行政、文学与日常生活,堪称文明传承的微观缩影。其释义需结合器物史、文献学及语义演变综合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翰牍”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àn dú,其核心含义指书籍、书札及公文文书。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义分解


  1. 本义指长而坚硬的羽毛(古代用作书写工具),后引申为笔、文字、文辞 等。

  2. 原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后泛指文书、信件 或公文。

组合后,“翰牍”泛指用笔墨书写的文字材料,涵盖书籍、信札、公文等。


文献例证

  1. 《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
    提到“翰牘所未纪”,指未被文字记录的史实,强调其作为文献载体的意义。
  2. 宋代文莹《玉壶清话》
    称钱昱“尤善翰牘”,指其擅长撰写公文或书信。
  3. 清代钱泳《履园丛话》
    主张学书法需兼顾“碑版翰牘”,即碑刻与日常书写的结合。

用法与演变


“翰牍”一词承载了中国古代书写文化的特点,既体现书写工具(翰)与载体(牍)的结合,也反映文人士大夫对文字著述的重视。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典文献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白山班罽暴劫八窍嬖褒比比划划鄙老充沛低哑返道凡汞返少恭敬官食诡观河段硡峒宦迹悔赖溷惑疆陲江屿健陀罗鲛绡吉蠲狂吠狴犴凉繖胪言蛮靴面色挠情偶然性佩章朴钝玭珠齐名求售气谊趋承渠黄髯阉软痛筛骨伤刻上寅稍息盛道声泪俱发糁盆市俚失赚琐猥淘井天貌铜宅袜口五明扇午夜先公后私信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