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 天山 。因终年积雪而得名。又名 折罗漫山 。《后汉书·明帝纪》:“遣奉车都尉 竇固 、駙马都尉 耿秉 、骑都尉 刘张 出 敦煌 昆仑塞 ,击破 白山 虏於 蒲类海 上,遂入 车师 。” 李贤 注引《西河旧事》:“ 白山 ,冬夏有雪,故曰 白山 , 匈奴 谓之 天山 ,过之皆下马拜焉。”《后汉书·鲁恭传》:“ 白山 之难,不絶如綖,都护陷没,士卒死者如积。”
(2). 吉林省 长白山 的简称。参见“ 白山黑水 ”。
白山在汉语中主要有两层含义,既指具体的地理实体,也承载特定的文化意象:
作为中国东北的重要山脉,白山是长白山的简称,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是中朝两国的界山。其名称源自满语“Golmin Šanggiyan Alin”(意为“长白山”),因主峰多白色浮石且积雪期长而得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标注:“白山,即长白山”。该山脉是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的发源地,拥有天池、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观,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纳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在古代诗文中,“白山”常与“黑水”(黑龙江)并称“白山黑水”,代指中国东北地区。如清代方式济《龙沙纪略》载:“白山黑水,形势雄固”。同时,因山势巍峨、积雪不化,白山被赋予高洁、坚毅的象征意义。唐代李白《送王屋山人》有“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何必探禹穴,逝将归蓬丘。不然五湖上,亦可乘扁舟”之句,其中“白山”隐喻超脱尘世之境(《全唐诗》卷175)。
权威参考资料:
“白山”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1. 指天山(别称折罗曼山/折罗漫山)
因山顶终年积雪得名,主要见于古代文献。例如《后汉书》记载匈奴称其为“天山”,并提到“冬夏有雪,故曰白山”。这一名称多用于描述西域地理,如汉代军事活动中的“白山虏”即指天山一带的部族。
2. 指吉林省长白山
作为东北地区重要山脉,长白山因白色浮石和积雪得名,是“白山黑水”这一成语的组成部分,象征东北地域特征。现代语境中,“白山”常作为长白山的简称,例如“白山黑水间”形容东北地区自然风貌。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典故或地理细节,可参考《后汉书》相关记载或吉林省地方志。
安咐安居傲世霸史被旨不钉对参从车幔吃力伽创滙词根麤良蹈武钓鈎躲躲藏藏法腊法守扶留格笔归告贺忱宏亮滑成狟狟圜室篲秃魂幡鹄韵蹐地忌忍救斗九刑克服闚伺缭垣理弋履藉美授靡既冥界孬好蹑追畔离盼想爬山虎青袍白马轻伤三神山三薰三沐颯颯笙钟使令诗签通变推服吞声顽卤微吟违裕鴮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