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宦迹 ”。
做官的事迹;政绩。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杂志·世事相反》:“今世人事亦有相反者……官愈尊则愈言欲退休,官愈不达则愈自述宦蹟。” 清 姚莹 《桐城麻溪姚氏登科记》:“其生平宦蹟事功文章,著於史传。” 清 黄鷟来 《甲戌夏至武威晤张蔚生先生喜而有赋》诗:“此地宦蹟多,异政丹青揭。”
亦作“ 宦跡 ”。谓做官的经历、行踪。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宦跡浮沉,餘生淹滞,新添明镜鬢边丝。” 清 蒋士铨 《临川梦·寄曲》:“自二姑亡后,几番要将他手评《牡丹亭》本子寄与 汤爷 。怎奈他宦迹转迁, 张 许 二位相公,又各有事於四方,因循躭阁,不觉二十餘载。” 清 张佩纶 《论闺秀诗》之二十:“幽篁逸韵胜 鸥波 , 赵管 风流奈尔何;似悔王孙留宦迹,小诗时復入禪多。”
“宦迹”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做官的事迹或政绩
指官员在任职期间的具体成就或治理表现。例如,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提到“官愈不达则愈自述宦迹”,即官职不高的人更倾向于强调自己的政绩。清代姚莹的《桐城麻溪姚氏登科记》中也用该词描述官员生平功绩。
做官的经历与行踪
侧重官员的仕途轨迹,包括任职地点、职位变迁等。如清代蒋士铨《临川梦·寄曲》中“宦迹转迁”即指官职调动经历;张佩纶的诗句“宦迹天涯”则形容仕途漂泊。
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文学用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古今谭概》《临川梦》等原著。
《宦迹》是一个名词,指的是官员的职业生涯或官场的经历。它描述了一个人在政治或官僚体系中的成长、发展或经历。
宦(宀)+ 迹(⻌),宦的拆分部首为宀,迹的拆分部首为⻌。宦的笔画数为6,迹的笔画数为7。
《宦迹》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形容官员的官场生涯。它是由“宦”和“迹”两个字组成的,表示了一个人在宦海中留下的痕迹和足迹。
《宦迹》的繁体字为「宦跡」。
在古时候,「宦迹」的写法与现在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别。
1. 他积极参与政治,以期在宦迹中有所发展。
2. 官员的宦迹常常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地位和声望。
- 宦官:指官职为宦官的人。
- 飞黄腾达:形容官员在宦迹中迅速成就,地位提升。
- 宦海:指官场、政治舞台。
政治生涯、官场经历
退隐、离官、隐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