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之姐。《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季武子 以公姑姊妻之。” 陆德明 释文:“ 杜 以公之姑及姊是二人也。或曰:《列女传》称 梁 有节姑妹,谓父之妹也,此云姑姊是父之姊也,一人耳。以 杜 氏为误。”《史记·汲郑列传》:“ 黯 姑姊子 司马安 亦少与 黯 为太子洗马。”
姑姊是汉语中对亲属关系的特定称谓,指父亲的姐姐,即现代所称的“姑姑”。该词最早见于《尔雅·释亲》,其中记载:“父之姊妹为姑”,《尔雅》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训诂学著作,明确了“姑”在亲属系统中的核心定义。汉代《说文解字》进一步解释:“姑,夫母也”,此处“夫母”特指丈夫的母亲,但在后世演变中,“姑”逐渐侧重指代父系姐妹,而“姑姊”则专指父亲之姐,与“姑妹”(父亲之妹)形成区分。
唐代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注疏:“姑姊者,父之姊也”,印证了这一称谓的稳定性。在传统宗法制度下,“姑姊”在家族中常承担礼仪性角色,如《仪礼·丧服》规定,侄子需为姑姊服“大功”丧服,体现其亲属等级。现代汉语中,“姑姊”一词多用于书面或历史语境,口语中则以“姑姑”“大姑”等替代,但仍保留于方言及古籍研究领域。
“姑姊”是古代汉语中对亲属关系的特定称谓,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姑姊”指父亲的姐姐,即现代汉语中的“姑姑”(特指父亲的姐姐而非妹妹)。该词多用于古籍,现代口语中已较少使用。
《左传》记载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提到“季武子以公姑姊妻之”,此处“姑姊”存在两种解释:
其他文献例证
《史记·汲郑列传》中“黯姑姊子司马安”进一步佐证了“姑姊”为父之姐的用法。
该词多用于古文研究或特定语境,日常交流建议使用“姑姑”“姑妈”等现代称谓,避免歧义。若需引用古籍,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阿散蒂人班指抱玉常守蹿房越脊促鳞寸简带围店堂二者必取其一房友饭摊趺踝缸子革心易行鼓竦害想还冤寒暖黄麾仗鹄望集体经济酒妪絶境矩方鴡鸠君子行钜桥两性联系人流蔡俚謡露鹄猫头鞋面红面赤蜜食猱升旁门小道披麻带索频度蒲稍青鳬青海人来人往人庶僧社山道年伤害圣怀索帬抬杠条山挺立铜冶物归原主五花爨弄无能之辈闲详县宇衔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