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君子行的意思、君子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君子行的解释

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名。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君子行》:“古词云:‘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言君子虽‘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以远嫌疑也。”按,此见《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平调曲三》。《艺文类聚》卷四一以为 三国 魏 曹植 所作。 唐 韩愈 《幽怀》诗:“我歌《君子行》,视古犹视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君子行》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由"君子"与"行"构成核心语义。从汉语词典学角度分析,"君子"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指君王之子,后经儒家思想发展,特指道德修养高尚的人。《说文解字》释"行"为"人之步趋也",引申为品德操守与行为准则。

从构词法看,"君子行"属偏正结构,即以"君子"限定"行"的内涵,整体指代符合儒家伦理的道德实践体系。汉代《乐府诗集》载有《君子行》古辞,强调"君子防未然"的处世智慧,其核心包含三大维度:

  1. 立身准则:主张"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通过具体行为禁忌体现慎独精神(《乐府解题》)
  2. 价值取向:融合《周易》"天行健"的进取观与《论语》"讷言敏行"的实践观
  3. 伦理规范:要求"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体现《尚书》"允执厥中"的中庸之道

该词汇在《昭明文选》注本中被解为"君子立身行道之要义",其语义演变反映了从具体行为指南到抽象道德范式的升华过程。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贤者处世立身的行为规范体系",强调其作为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载体的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

“君子行”这一概念可从文学、处世哲学两个层面理解,具体解释如下:

一、文学背景

“君子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名,最早见于三国时期曹植的同名诗作。该诗以“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开篇,通过“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等经典比喻,强调君子应主动避嫌、端正言行。

二、核心思想与处世哲学

  1. 防患未然
    诗中提出“君子防未然”,主张在问题发生前预判风险,避免陷入可能引发误解的境地(如瓜田不提鞋、李下不整冠)。

  2. 持身端正
    通过“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等规范,强调人际交往中需保持分寸感,维护伦理纲常。

  3. 谦逊勤勉
    诗中引用周公“一沐三握发”的典故,倡导以谦卑态度待人接物,以勤勉精神处理事务。

三、延伸含义

作为成语,“君子行”泛指符合道德规范的高尚行为,包含言行得体、修养深厚等特质。例如《淮南子》中“君子行正气”的表述,即强调以正直品性处世。

附:曹植《君子行》节选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引自)

如需了解全诗译文及赏析,可参考古诗文网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案节安所宝华绷劲扁桃腺别隝秉笔冰凌鼻青眼肿操练猖狂垂缯词波兜的堕休粉恶虎不食子奉纳风雨同舟广孝鬼泣神嚎河厅洪化荒昧花星恢豁胶漆契驾辕饥匮津般筋膜讥平君史快车劳疚羸北帘箔联防两忘两相情原凉衣连阶累任木雕泥轼擗踊浅希近求弃薄弃僞从真惹眼三大政策赡笔上人儿深宵诗彩实底孙权宿主讬世卫翼无几香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