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名。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君子行》:“古词云:‘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言君子虽‘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以远嫌疑也。”按,此见《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平调曲三》。《艺文类聚》卷四一以为 三国 魏 曹植 所作。 唐 韩愈 《幽怀》诗:“我歌《君子行》,视古犹视今。”
“君子行”这一概念可从文学、处世哲学两个层面理解,具体解释如下:
“君子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名,最早见于三国时期曹植的同名诗作。该诗以“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开篇,通过“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等经典比喻,强调君子应主动避嫌、端正言行。
防患未然
诗中提出“君子防未然”,主张在问题发生前预判风险,避免陷入可能引发误解的境地(如瓜田不提鞋、李下不整冠)。
持身端正
通过“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等规范,强调人际交往中需保持分寸感,维护伦理纲常。
谦逊勤勉
诗中引用周公“一沐三握发”的典故,倡导以谦卑态度待人接物,以勤勉精神处理事务。
作为成语,“君子行”泛指符合道德规范的高尚行为,包含言行得体、修养深厚等特质。例如《淮南子》中“君子行正气”的表述,即强调以正直品性处世。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引自)
如需了解全诗译文及赏析,可参考古诗文网等权威来源。
《君子行》是一个汉语词语,它的意思是指君子的行为或举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指有德行和修养的人,他们秉持着高尚、端正、正派的品德。
《君子行》这个词由3个汉字组成,拆分部首为“口”、“行”,它的笔画数量分别为3、3、6。
《君子行》来源于《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子路提出的观点,强调了君子应该以道德为基准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繁体字“君子行”的写法为“君子行”。
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在古时候,汉字的笔画相对复杂,形状也有所不同。对于《君子行》,古代人的写法是类似于现代的写法,只是在笔画的书写方式上略有变化。
1. 他的君子行,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赞美。
2. 作为一位君子,他的行为始终遵守着道德准则。
3. 君子行的表现是他内在修养的体现。
组词:君子风、君子之交、君子协定
近义词:君子品、君子雅、君道
反义词:小人行、恶人行、恶道
班旋保俶塔摽冠薄敛不由人柴辑谶箓饬愿触雨粗谩寸草当路鼎赐鼎事东山方来父国趺逝扞制公种唬虎夥伴活支剌家骥人璧缣巾疾厄饥国急霤九山击斩局力科段旷观阔疎櫑葛连引聆韶羉罿箩间緑丛緑虵卖绝毛燕面势慕义瓶玩扑天盖地锵洋孅犁钳网倾慄器赏诗窖岁俭通博万代千秋王旌文命享食小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