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久难治的病。亦指患痼疾的人。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越民考》:“比视篆,天下云扰,所在悉痼瘵,君抚字周至,民爱之如父母。”
“痼瘵”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ù zhài,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字义分解:
历史引证:
明代陶宗仪在《辍耕录·越民考》中曾用“所在悉痼瘵”描述社会动荡下民众饱受顽疾之苦的状态。
需注意不同文献对“痼瘵”的界定差异:
如需更多例证,可参考、2、7等来源。
《痼瘵》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于形容某种顽固不愈的病症或长期不痊愈的疾病。它有时也被用来比喻某种顽固的问题或困惑。
《痼瘵》是由"疒"和"疙"两个部首构成。其中,"疒"为疾病的意思,代表各类病症;"疙"为痛苦、担忧的意思,代表疾病的长期困扰。
它的笔画为16画,"疒"为4画,"疙"为12画。
《痼瘵》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徐无鬼》一文中,描述了一种难以医治的奇病。
在繁体中,它的写法为「痼瘗」。
在古时候,有时一些字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写法。《痼瘵》的古汉字写法为「穀瘕」。「穀」是糠秕,指经过研磨后剩下的谷物皮壳。「瘕」则指的是肚子的块。”
1. 他的病情一直痼瘵不愈,医生束手无策。
2. 这个社会问题已经成了我们国家发展的痼瘵。
痼疾、痼疾难医、痼病交加、难以痼瘵、痼疾不已
拖沓不前、难以解决、顽固问题
轻症、暂时问题、容易解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