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塞。《明史·孙承宗传》:“﹝ 孙承宗 ﹞喜从材官老兵究问险要扼塞,用是晓畅边事。” 清 刘大櫆 《颍川府通判吕君墓表》:“其山川都邑,形胜扼塞,与户口之繁简,风俗之淳漓,能一一指陈,使闻之者皆如目见。”
阻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胸中冤气扼塞,距踊声屈,觉九幽十八狱,无此黑黯也。” 清 包世臣 《致祁枢密书》:“是军官中亦未尝无人也,患在封圻节鉞,不知既不求,知者復不用,甚且扼塞其志意,沮遏其忠愤,以馁吾士气而张贼威耳。”
“扼塞”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要塞
指军事或地理上的险要关隘,常用于描述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例如《明史·孙承宗传》中提到孙承宗通过研究“险要扼塞”来熟悉边防事务。清代刘大櫆的《颍川府通判吕君墓表》中也用此词形容地形的重要性。
阻塞
表示事物被堵塞或受阻的状态。如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续黄粱》中描述“胸中冤气扼塞”,比喻情绪或通道被压抑堵塞。
若需进一步了解组词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汉典》或《沪江在线词典》。
「扼塞」是一个汉语词汇,寓意为阻塞或阻挡。它的部首是「扌」和「土」,共有8个笔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汉字系统中,在古文献中可以发现多个含有「扼塞」的文字描写。
在繁体字中,「扼塞」的写法没有变化,仍然保持相同的形式。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但意义相同。
以下是一个使用「扼塞」的例句:「他情感扼塞,无法表达内心的痛苦。」
与「扼塞」相关的词语包括:限制、封锁、阻止等。这些词语都含有限制或阻挠的意味。
与「扼塞」相反的词语有:通畅、顺利等。这些词语表示无障碍或顺畅的状态。
总结:「扼塞」是一个表示阻塞或阻挡的词语,部首为「扌」和「土」,有8个笔画。它与繁体字写法相同,并在古代汉字中存在。一个例句是「他情感扼塞,无法表达内心的痛苦」。相关的词语包括限制、封锁、阻止等,而相反的词语有通畅、顺利等。
【别人正在浏览】